“草根数学天才”的困境:成功推算数论公式 “成名”后依然没时间做研究
在被媒体冠以中国版“心灵捕手”之前,余建春从没听说过这部奥斯卡获奖电影。尽管他与影片的主人公威尔有很多相似之处:学历不高、从事体力劳动、在数学方面有着过人天赋,但当他在网上找到这部片子,只看了几分钟就放弃了——每个月2400元的工资,让余建春没舍得付费把它全部看完。
6月13日,33岁的物流工人余建春做了一件做梦都没想到的事——登上浙江大学数学系的讲台,与台下的教授、博士、硕士分享自己在“卡迈克尔数”的判别准则等数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卡迈克尔数”,又称“绝对伪素数”,由美国数学家卡迈克尔在1912年首先发现。
这堂课让余建春成了“名人”。当记者在浙江湖州见到他时,他已经辞去物流的工作,在一家砖厂给砖做包装。这是一位老板提供的新工作,说是为了让他有更多的时间研究数学。“这算是我‘成名’后唯一的变化吧。”余建春说。
浙大讲台上推演数论编辑本段
余建春工作的砖厂在湖州近郊,空旷的厂院里几乎看不见什么人,他说下了班这里的工人们没什么事儿都在睡觉。跟其他穿大裤衩、拖鞋的工友不一样,余建春穿浅蓝色条纹衬衫、休闲裤子,蓝色的运动鞋看起来特别新。他的手上长满了老茧,但是特别干净,指甲剪得整齐。
宿舍里摆放着余建春用废弃的涂料桶自制的“桌椅”, “厂子里读书、写字的人少,所以不提供(桌椅),我也不想给人家添麻烦。” 不给别人添麻烦是他一直遵守的准则。2006年大专毕业后,他在郑州一家银行当保安,其间拜访过一位数论领域的大学教授。第一次去教授不在,余建春就把手稿给了她的学生;第二次去正好遇见教授,赶紧递上自己的论证,可对方一眼没看。说了不超过三句话,教授称有事要办,余建春赶紧识趣地走了。一个月后,因为上班时常偷偷算数学题,余建春被开除了。
此后,余建春的打工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每到一个地方他还是带着自己的研究结果拜访当地大学的教授,2008年在无锡、2009年在东莞、2010年在苏州……余建春对时间记得清楚,哪年哪月哪日做过什么事儿张口就来。他视那些成功推算出数论公式的时刻为人生的重要节点,说起这些公式时他才瞪起眼看别人,表情也更生动。
能够登上颇有名气的浙大讲台,源于余建春今年5月寄出的一封信。这封信的收件人是浙江大学数学与自然科学系教授蔡天新,内容是余建春演算数论公式的手稿,碰壁无数次的余建春本以为这又是一次“石沉大海”的尝试,没想到蔡教授邀请他来现场演示。
回忆起“上台讲课”的情形,余建春依然很激动:“开始不太自信,手里拿着粉笔不停地抖,但很快就进入了状态,一口气把脑子里的 5个数论公式完整地推演出来。”整个过程从上午10点半持续到中午12点,中间他没看一眼笔记。蔡天新对余建春的评价是想法“新颖”“部分结果有一定深度”,他提出的公式,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找出更多的“卡迈克尔数”。据说蔡天新有意保送余建春到数学系读研,但考虑到他基础功底薄弱,未来很可能没法毕业也就作罢了。得到蔡天新的肯定,让余建春兴奋得一晚上没睡着。
最崇拜拉马努金编辑本段
“从0到999这1000个数,我已经非常明白它们每一个的脾气秉性。”说这句话时余建春底气十足。余建春研究数学十几年,家人却对此一无所知。他的父母已经过世,两个多月前,在韩国打工的哥哥惊讶地打来电话说在网上看到了他的新闻。
当年余建春就读的初中,教学水平并不高,唯独代数老师教得好,他对数学也就产生了兴趣。高三时有一次,余建春无意中推算出了被称为数论四大定理之一的费马小定理,从此开启了他的数论之路。毕业后,余建春考上了郑州牧专,但他对所学的畜牧专业完全没兴趣,上课时就偷偷地在座位上演算数学。为了研究数学,他在每处打工时都争取宿舍的上铺睡,这样光线比较充足。开始他演算数学时工友会好奇地围过来看看,但时间长了大家觉得没意思,也就不再理他了。
跟其他的数学研究者不同,余建春很少用到书,有时他会去图书馆里拍下一些专业书籍的章节,闲暇的时候自己照着演算,但更多的时候他根本不看书,因为所有的数论公式都是他自己琢磨出来的。他告诉《环球人物》记者,自己最崇拜数学家拉马努金,这位被认为是印度过去千年中最伟大的数学家,同样没受过高等教育,却在数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除此之外,更让余建春叹服的是拉马努金在数学方面的天才想象力。与人们通常认为的数学最需要缜密的逻辑思维不一样,余建春最看重想象力。因此,他不会连续很多天研究数学。“一般会使劲想上几天就休息,因为太费脑子。”余建春说。
若隐若现的出路编辑本段
采访间隙,余建春回复了英国广播公司(BBC)记者邀访的邮件,显然BBC对这个最近颇受关注的“数学天才”充满兴趣,说要带翻译来了解他的打工经历和童年生活。余建春最近接受了十几家媒体的采访,在一定程度上他视记者为“自己人”,坦言希望能通过媒体的影响力,把他从“苦力”生活中解救出来,好一心钻研数学。毕竟挣不到钱,生活没保障,研究数学也是毫无心力。
不久前,一个公益组织称要给他提供学习计算机的机会,但最近这个组织没再联系他,余建春等了一段时间也没主动联系对方,麻烦别人不是他的性格。 最近还有个“宗亲联谊”微信群把他拉了进去,这个群里都是在社会上闯荡得不错的余姓人,但里面的谈话留言他基本上不敢打开看,因为太费手机流量。群里一个有威信的“族长”曾跟余建春说,有事儿可以找他。余建春想试试,“或许能有些别的出路”。
余建春已经33岁了,在他看来这个年龄还没结婚是个大问题。去年,他回老家跟哥哥一起盖了一栋二层楼房,他觉得要结婚不能没有房子,兄弟二人张罗了一整年,花了30多万元,多年的积蓄所剩无几。房子建在一条公路的附近,余建春琢磨着实在不行还能回去开个小饭店。
“成名”并没为余建春带来收益,他还是一个普通的打工者。糟糕的工作环境和高强度的工作状态,让他很多时候没力气再看数学。余建春也在努力搜寻着让数学“变现”的办法,为此还研究起了彩票和股票,但所有的可能性还只是可能。外界把他视作励志典型,而在余建春看来,自己不过是一个爱好数学的普通人,并且正艰难地坚守着自己的“数学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