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予:发现文学“金种子”的“伯乐”
曾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的张洁的作品《沉重的翅膀》,书写了众多崇高而伟大心灵的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被改编成电影《红衣少女》并获“金鸡奖”“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的铁凝的《没有纽扣的红衬衫》……20世纪80年代,一批优秀的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剧本,如雨后春笋般在我国新时期文学园地枝繁叶茂,发现这些“金种子”的“伯乐”,正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编辑苏予,知名文学期刊《十月》杂志的首任主编。
3月14日凌晨,这位对我国文学发展有着巨大贡献的老人与世长辞,享年91岁。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诗人鲁藜的这首小诗《泥土》,是苏予生前一直所喜欢的。
苏予也曾写过一篇小文,取名为《化作泥土》,其中讲述了她从年轻到年近古稀,一直钟爱这首诗。苏予对于自己为人作嫁衣的编辑工作,在这篇不长的文字中总结为:“化作泥土更护花,原是编辑的本分和形象。”
“这一切文学的表达,需要刊物主编具有开阔的历史情怀,高尚的理想追求,以及深厚的文学功底。”现任《十月》主编陈东捷发自肺腑地感言,由衷地赞叹苏予对《十月》品牌塑造所作的贡献。
苏予执掌《十月》的时间里,很多中青年作家脱颖而出,不少人的处女作就是借助苏予的慧眼走进了读者的视线。“那时《十月》是被社会深切关注、作者高度认可、读者广泛接受的最好时期,发行量逐年攀升,最高印数几近60万份。苏予凭借深厚的学养、过人的胆识和感人的敬业精神,带领编辑部全体人员,编发了大量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力作,如《高山下的花环》《飞天》《牛棚小记》《小镇上的将军》《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等,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十月》杂志在她的带领下,迅速成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文学期刊之一,获全国各类优秀奖最多。”陈东捷介绍,创造《十月》的辉煌,除了胆识,还得益于苏予的学识修养和人格魅力。从巴金、冰心、丁玲、曹禺、吴祖光,到张贤亮、宗璞、张洁、李存葆、冯骥才、白桦,还有铁凝、贾平凹、陈建功、陈世旭等,都与苏予有一份亦师亦友的忘年情谊,这构成了《十月》的一股强大支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