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马山县白山镇立星村经济能人当“引路星”

  穿过一望无际的田野,走过蜿蜒曲折的林荫小路,就来到了掩映在绿树葱茏的立星村外托屯。记者来到村委会时,发现这里热闹非凡,原来村里的办公楼正在进行外立面装修,新的办公楼即将启用……与此同时,贫困户覃庆乐和覃庆宜早早地来到村委办公楼前,等待着村里沃柑种植基地的技术员分配任务。  白山镇立星村是南宁市“十三五”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贫困村,全村耕地面积1868亩,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户为124户,贫困人...

  穿过一望无际的田野,走过蜿蜒曲折的林荫小路,就来到了掩映在绿树葱茏的立星村外托屯。记者来到村委会时,发现这里热闹非凡,原来村里的办公楼正在进行外立面装修,新的办公楼即将启用……与此同时,贫困户覃庆乐和覃庆宜早早地来到村委办公楼前,等待着村里沃柑种植基地的技术员分配任务。

  白山镇立星村是南宁市“十三五”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贫困村,全村耕地面积1868亩,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户为124户,贫困人口538人,贫困发生率为16.8%。立星村外托屯是2015年南宁市精准扶贫的示范村,全村2016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20户,贫困人口87人。

由于立星村地处典型的大石山区,单一的农业种植结构加上薄弱的基础设施,农民致富的步伐始终迈不快。

  据村里的贫困户覃庆乐介绍,其家里4口人3亩多地,主要种植水稻和玉米,由于缺水灌溉,一年下来收成很不理想。“种水稻、玉米,一年到头纯利润不到500元,只能去县城打零工维持家用。”

穷则思变,脱贫致富成为立星村外托屯农民群众长久以来的期待。村民们如此质朴的愿望,让经济能人潘瑞欢更加坚定了回家创业的步伐。2015年,在马山县党委、政府的鼓励引导下,潘瑞欢回乡创业。他先后流转了外托屯320亩土地,用于建立沃柑示范种植基地。作为本村人,潘瑞欢也希望能带动整个村的贫困户早日过上小康生活,于是他利用自己在外积累的人脉,鼓励乡亲们回乡种植沃柑。

  平整土地、修水泥路、建灌溉渠……就这样从最基础开始,潘瑞欢带着全村人共同谋划着外托屯的未来,点滴变化正在外托屯群众的眼前发生着。

  有了潘瑞欢的示范带动,村民对脱贫有了更明确的规划,大家开始鼓足干劲,一心为脱贫而努力。

  潘瑞欢建立的沃柑示范种植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全力打造产、购、销一体的服务平台,通过企业的资金、技术、管理优势吸收贫困户就业,并为贫困户进行技术培训。

  “作为致富带头人,让群众一起富起来才是最终目的。谁都希望过好的生活,贫困户打心底里也希望脱贫,我把自己所了解的市场信息和技术传授给他们,来日他们也可以独立发家致富。”潘瑞欢意味深长向记者讲述。

  记者还了解到,潘瑞欢的公司还与政府合作建立精准扶贫产业园,企业提供设备、种苗、化肥、技术管理和销售,农户只负责按照标准和要求种植。整个产业园共带动了外托屯20户贫困户参与50个扶贫果蔬种植和育苗大棚的生产经营,贫困户与企业按照6∶4分成,实现了贫困户每年每人纯收入突破5000元以上。

  贫困户覃庆乐家有3亩多地,去年已经被潘瑞欢的公司流转,一年约有1500元的租金收入。除此之外,覃庆乐还在精准扶贫产业园里认领了2个大棚,主要种植果蔬。“今年已经种了三季,第一季是青菜,第二季是西瓜,第三季是甜椒。其中,第二季的西瓜收成很好,一个棚就产了1000多斤,两个大棚就有3000多元的收入。”覃庆乐一边笑,一边拨弄着甜椒。

  像覃庆乐一样在精准扶贫产业园里认领大棚种果蔬的还有许多人。“现在我们只负责种,公司提供种苗、化肥,还有技术支持。只要踏实肯干,收成不在话下,收入肯定翻倍。现在积累了经验,掌握了技术,以后就算脱贫,自己回家种也不怕了。”覃庆乐一脸幸福地讲道,“今年,我肯定可以甩掉贫穷的‘帽子’啦。”他还告诉记者,自己想在鱼塘里养些鱼,在家里养些鸡鸭,如果技术好,还可以扩大规模。

  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粗糙的红砖房变成了灰瓦白墙的小洋楼,空荡荡的村委办公楼前建起了人工湖,湖边绿树环绕,地面干净整洁……“原来做梦都想不到的景象,现在在自家门前就能看见了。”覃庆宜笑着说。

  现在的外托屯,许多在外务工的青年都回来了,村里的贫困户如今也有了种植果蔬产业,掌握了技术,再也不用靠天吃饭或者出去打零工为生了。

  以潘瑞欢为首的“党群同心先锋服务队”让外托屯脱胎换骨,让昔日的穷村屯变成了现代化的宜居村屯。潘瑞欢的沃柑种植基地每年吸收许多贫困户,这些贫困户不仅通过认领大棚种果蔬获得一份收入,再加上流转土地的租金,贫困户脱贫的日子指日可待。

  潘瑞欢的引领只是马山县白山镇立星村“党员同心先锋服务队”示范带动的一个缩影。2015年以来,立星村积极探索“以企带村 村企共建”的发展思路,成立了1支“党员突击队”和7支“党群同心先锋服务队”,队伍的组建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两支队伍通过吸收基层有威力、有头脑的经济能人和致富带头人主动参与到精准扶贫工作中,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引导贫困户发展特色扶贫产业,促进贫困户增收。

  目前,外托屯还成立了种桑养蚕专业合作社,种桑约200亩,已吸纳48户贫困户入社,按750平方米蚕房建设测算年人均可增收3000元。产业发展直接带动了周边造华、兴华等村屯特色扶贫产业的良性发展。

  驻村第一扶贫书记洪光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在全村党员干部的努力下,村民们都感受到自己的生产、生活正逐渐发生变化。现在大家都相信,凭着自己的双手,立星村一定能甩掉贫穷的‘帽子’。”

  本版策划:中共南宁市委统战部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马山县委统战部提供

  本版统筹:杨孙山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儒学大师”安乐哲:50余年精心研究和翻译中国哲学经典    下一篇 刘习明:无数家庭新生命的缔造者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