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老头脱贫记
如今,作为贫困户的朱富义一家已住进了一室两厅的钢结构新家中,虽然没有华丽的装饰,但房屋宽敞明亮,家里的杂物摆放整齐,墙面洁白干净。看着宽敞明亮的新居,朱富义感慨地说:“如果不是省科技厅,我们一家人做梦都没想到能住进这样的新房。”回想半年前住在老房子的日子,朱富义感慨万千,作为家中唯一的顶梁柱,现在,他已不再担心刮风漏雨了,也不用惧怕房子何时会倒塌,住着舒心多了。
省科技厅“挂包帮”富宁县木央镇木令村委会大路村小组,2016年,省科技厅扶贫工作队在入户走访过程中,发现建档立卡贫困户朱富义,62岁,由于前些年,儿子在外打工时不幸手部受伤不能干重活,加上老伴长年生病,一家7口人仅有2亩偏坡地,家庭生产能力有限,收入来源单一,要技术没技术,要体力没体力,做不了买卖打不了工,全靠朱富义种苞谷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一家人生活日不敷出。一年四季,朱富义一家都挤在一间年久失修的土房中,土墙千疮万孔,每逢刮风下雨,家里到处透风漏雨。屋内地板凹凸不平,连吃饭的四角方桌都放不平,也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只有一盏15瓦的电灯和一张用木板拼凑的床,朱富义成了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
在省科技厅的帮助下住进新房的朱富义,燃起了新希望,走出贫穷的窘境只是开始,早日致富才是目标。为了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早日脱贫出列,省科技厅根据木令村的实际情况,为挂联的95户贫困户提供价值1万元的能繁母牛,农户可以在家中自养,也可将牛投入合作社养殖发展分利。目前,朱富义养殖了2头能繁母牛肉牛,年初2头母牛又分别产下2头小牛,母牛的市场价为9000千元左右,如果把年底把小牛卖了,朱富义一家就有近1.2万元的收入。发展养牛让朱富义一家有了稳定持续的收入,眼下,朱富义又重新规划改造一个能养8头牛的牛圈,继续扩大养殖,将彻底脱掉穷帽子。
措施
了解到朱富义一家的情况后,省科技厅采取了多项帮扶措施:一是政策宣传变观念。通过走村入户开展政策宣传,了解贫困户所期所盼,让群众进一步转变观念,重拾生活信心,激发内生动力。二是统建实现“安居梦”。将朱富义家纳入民族特色钢结构安居房的建设计划中,按照统一的建房面积标准,在其旧房旁建80㎡钢结构新房,让朱富义的一家有稳固的安居房。三是发展产业奔小康。为朱富义提供价值1万元的能繁母牛,鼓励他通过养牛增加收入,同时,将繁殖多余的小牛投入合作社养殖发展分利,确保像朱富义这样的贫困户能有稳定持续的收入。
成效
为了让贫困户住上稳固的安居房,实现安全住房有保障,省科技厅通过核实挂钩贫困户实际住房现状,对像朱富义这样无能力建房的贫困户,按照人均25㎡的标准,最高建筑面积不超过80㎡的方式,对有改建意愿的省科技厅结对帮扶户建盖民族特色钢结构安居房,目前已建房60户。通过钢结构安居房建设的有序推进,极大地改善了贫困户的居住条件,宽敞明亮、温暖稳固的钢结构新房不仅让贫困户吃下了“定心丸”,心无旁骛致富奔小康,也让贫困户安居不再危居,实现“安居梦”。对像朱富义这样的贫困户来说,不仅是住房条件的改善,更是将一辈子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在省科技厅的帮扶下,大路村正一天天发生着变化,群众的思想更开阔了,村民们通过技术培训,增强家畜养殖能繁能长能力,不断增加收入,同时,为了增加收入,有劳动力的村民还常常利用农闲时间就近务工,学习建筑技能,年轻人则常年在外务工,增加收入渠道。
理论依据
大路村属于卡斯特和石漠化地区,是富宁县典型的贫困山区,由于受自然条件、教育条件等制约,在木令村委会,像朱富义家这样缺技术、缺劳力的贫困户不在少数,是开展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为了破解这一难题,省科技厅结合实际,因户施策,对症下药,根据“扶贫先扶志,产业促脱贫”思路,多渠道增加他们的收入。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激活自我致富热情,自力更生。通过
“挂包帮”工作的开展,让一个像朱富义这样曾经对生活失去盼头的贫困户慢慢变成了面对困难,没有“等、靠、要”,而是勤奋实干的转变,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榜样,营造了良好的脱贫攻坚气氛。
点评
在开展“挂包帮”工作中,省科技厅用创新思维和方式破解木令村委会贫困户无房无产业难题,从“脑袋扶贫”到“输血式扶贫”再到“造血式扶贫”,让贫困群众切实“挪穷窝、换穷貌、改穷业、拔穷根”,实现共同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