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本可以进入企业拿高薪的她,还是选择了探寻生命体的“暗物质”

身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的陈玲玲,长期从事长非编码RNA(核糖核酸)领域的前沿研究,致力于发现分子家族,破解基因密码。今年5月,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细胞》杂志发表了陈玲玲研究组关于长非编码RNA的最新研究成果。

360??20200515225215049.jpg

初见陈玲玲时,很难把眼前这个爱笑的大眼睛女子和“科学家”对应起来。“这是一个关于长非编码RNA调控细胞核仁功能的故事……”她一开口,就把复杂的生命科学难题讲得饶有兴味。

身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的陈玲玲,长期从事长非编码RNA(核糖核酸)领域的前沿研究,致力于发现分子家族,破解基因密码。今年5月,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细胞》杂志发表了陈玲玲研究组关于长非编码RNA的最新研究成果。陈玲玲带领团队发现一条全新长非编码RNA,并命名为SLERT,这项成果有望为癌症等疾病的药物设计和靶向治疗提供潜在靶标和方向。

曾一度被认为是人类基因“暗物质”的长非编码RNA,是近年来新崛起的“分子家族”。自2011年回国建立实验室以来,陈玲玲在长非编码RNA研究的前沿技术、新型长非编码RNA家族、特异长非编码RNA的功能机制等领域开展前沿性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研究成果。由于在这个领域做出了诸多创新研究,《细胞》旗下的一份老牌期刊《生物化学科学前沿》在40周年庆时专访了陈玲玲。

“RNA的世界真的很有趣,原来以为它们长得一个样子,像一根长链;有一些RNA,甚至超出我们的想象,根本没有编码遗传信息;后来发现除了线形竟然还有环形。”说起这些,陈玲玲的眼睛放光,露出富有感染力的笑容。

“小胖威利综合征”是高发遗传缺陷基因疾病,每一万到两万个新生儿中,就可能存在一个“永远吃不饱”的小胖娃娃。他们体内的饥饿蛋白较常人高出数倍,时常处于饥饿状态。由于病理机制至今不详,且临床症状复杂,这类患者很容易被疏忽,从而错失治疗时机。2016年,陈玲玲研究组发现两类新型长非编码RNA,功能研究提示或与“小胖威利综合征”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研究为及时干预疾病的发生提供了可能。

陈玲玲是不折不扣的“学霸”。“坦白讲,一开始尽管我对生命科学特别感兴趣,但是也不确定一定能够成为科学家。所以在美国康涅狄格大学一边读生物医学博士,一边还读了工商管理硕士。”陈玲玲说,读完商科之后,发现自己还是属意科学。本可以进入企业拿高薪的她,毅然选择了寂寞的科学研究。

“生物是多变的,是基于想象力和研究对未知世界进行发掘,商科大多集中于对已有知识的转化。相比而言,发现未知世界更有吸引力。”陈玲玲说,“长期追寻一个未解之谜时,当你发现别人看不到的规律,能把里面的故事想通,那种快慰无法言说。”

2011年1月,陈玲玲和同样从事科研工作的丈夫一起回国。不少人问她为什么回来,她回答:想做中国自有知识产权的科研发现。而曾经的跨学科学习也让陈玲玲受益匪浅。一家实验室就像一家小企业,需要聚集想法,筹措资金,以及招募合适的团队一起工作。作为一名研究组长,她将以前MBA课程中的知识和理念用来更科学、高效地管理团队和运营实验室。

陈玲玲经常早上5点就起床工作。平时,她每周工作6天,早上8点到实验室,晚上6点离开。“在我们研究所,这样的工作节奏很常见。因为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倒也不觉得累。”在这位39岁的年轻女科学家看来,探索是极有意义的挑战,驱动她的是科学研究中最朴素的“有趣”。

今年2月,陈玲玲等10位女性科学工作者获得了全国妇联和中国科协等联合颁发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很幸运今生能够从事科学研究,发现未知的东西特别有趣。”陈玲玲说,“当你喜欢它、热爱它时,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他师从京城名医,一生在中医世界求索    下一篇 他是西藏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身许地质勘探工作以期报国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