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福建后洋村:千亩绿林激活“绿色经济”

“自己亲手种下的树木,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看着它们慢慢长大,心情很愉快。”5月19日,在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七步镇后洋村,已有92岁高龄的黄振芳望着郁郁葱葱的树林如是说道。

福建后洋村:千亩绿林激活“绿色经济”

“自己亲手种下的树木,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看着它们慢慢长大,心情很愉快。”5月19日,在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七步镇后洋村,已有92岁高龄的黄振芳望着郁郁葱葱的树林如是说道。

立夏时节,正是最热的时候,在黄振芳家庭林场内,树木蓊郁,在树木遮挡下凉爽些许。看着茂密的树林,满目绿色,很难想象在三十多年前,这里一片荒凉、杂草丛生。

后洋村是著名的老区基点村,“靠山吃山”,三十多年前,乱砍滥伐让后洋村的绿林变荒山。“那时一下雨,荒山上的泥和土就被冲刷下来,一片狼藉。”53岁的后洋村村民张汶君忆及三十多年前的情景,如是说道。

图为黄振芳父子查看林场。 王东明 摄

图为黄振芳父子查看林场。 王东明 摄

荒山是如何变绿的?1983年,适逢政府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号召农民勤劳致富,年逾半百的黄振芳决定包山造林,他带领全家开垦荒山。

从最初的50亩到后来的上千亩,短短几年时间,他们共造林1207亩,其中速生林114亩。因此,黄振芳于1989年被评为宁德市唯一一位福建省造林大户。

如今,黄振芳老人虽已高寿,却精神矍铄,他表示,有空时,他还会到林场来看一看,看着树一年一年长高。

其实,与杉树一同长大的,还有他的儿子们。黄振芳的小儿子黄传茂跟着父亲一块上山种树那年16岁,如今他已年过半百。

忆及那时候的艰苦,黄传茂说:“那时候,几乎每年都下几场雪,山头经常封冻在冰雪之中,我们每天冒着严寒上山,扒雪堆、敲冰块、挖林穴、种树苗,非常艰苦。”

功夫不负有心人,黄振芳敢想敢干,造林1207亩,并在114亩速生林中套种马铃薯、玉米等经济作物,采用“以短养长”的产业发展思路,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这也极大吸引和影响了当地村民,后洋村掀起了“造林热”,至今,该村林地面积扩增到7300多亩。

荒山变绿地,绿地也变成了经济,后洋村村民们纷纷效仿,在林下套种生姜、马铃薯、魔芋等经济作物。并且,后洋村以黄振芳家庭林场为核心,探索林养、林种、林游相结合的产业化发展模式,2016年,该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000元,2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顺利脱贫。

图为黄振芳大儿子黄传融发展蜜蜂养殖。 王东明 摄

图为黄振芳大儿子黄传融发展蜜蜂养殖。 王东明 摄

如今,千千万万棵小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黄振芳大儿子黄传融望着群山说道,三十多年过去,这山也绿了,水也清了,现在整个后洋村的荒山全部都造上林,真的是绿水青山。

“好的生态,给了我们一个好的经济基础。”七步镇副镇长吴丽玉告诉记者,为增加经济效益,后洋村利用丰富的生态资源,发展起蜜蜂养殖、铁皮石斛、花卉种植等林下经济;村内还铺设了观光旅游步行道,新建展示厅、休憩亭等,发展林下旅游经济,以此来促进村民增收。

目前,黄传融从事的就是蜜蜂养殖和巨峰葡萄种植。在他看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尤其重要。“这些树木我们舍不得砍掉,也不能砍掉。我想通过发展林下经济来增加收入,维持目前的生活。”黄传融说。

图为黄振芳家庭林场发展林下经济。 王东明 摄

图为黄振芳家庭林场发展林下经济。 王东明 摄

近几年,后洋村还引导村民将闲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原来失管、分散的茶园进行整合,集中建设150亩高山标准茶园,推广生态有机茶园栽培管理技术,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荒山变绿地,绿地变经济”,周宁县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近年来,周宁县持续推进造林绿化、森林抚育、封山育林工作,不断扩大森林面积。2017年至今,该县累计完成植树造林面积16719亩,森林抚育完成面积44134亩,以森林覆盖率72.82%获称“福建省森林城市(县城)”。

据悉,周宁县还大力推动绿色经济发展,争取福建省级林下专项资金910万元,补助各类林业专业合作社和林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林下经济项目54个,引进花卉苗木生产企业12家,支持建设省级现代花卉大棚4家,带动民众就业增收。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给非洲同行开网课!中国企业这样助力非洲抗疫    下一篇 脱贫攻坚|甘肃通渭:花开金银来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