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又见“山乡网红” 最后一公里的新征程

李华明个头不高,待人热情,嗓门很大。作为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获得者,他的成名路是石漠山区一条一公里多的水泥路。

又见“山乡网红”李华明。这位64岁的老汉劲头不减,正忙着养乌骨鸡、搞生猪代养,还向人打听“直播带货”怎么运作。

李华明个头不高,待人热情,嗓门很大。作为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获得者,他的成名路是石漠山区一条一公里多的水泥路。

这条路挂在山崖间,冲出乱石堆,还劈开一块十几米高的巨石,在岩壁上留下刷着红漆的两个大字——“实干”。

李华明的家乡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西洒镇岩头村,因位于悬崖峭壁之上而得名。

西畴地处滇黔桂石漠化片区的核心区域,裸露、半裸露的喀斯特地貌占75.4%,是云南石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由于从邻村的岔路到岩头村的最后一公里路受阻于巨石和陡坡,出行难曾是全村人最头疼的事。

“当年我们卖猪,抬猪的工钱是猪价的一半;孩子们到村外上学,来回要走两个小时的乱石小道。因为路险人穷,村里的小伙子结婚成了大难题。”提起穷困往事,李华明有说不尽的苦处。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为打通这“最后一公里”的进村路,身为共产党员、村民小组组长的李华明带着15户村民,2003年开始自筹修路资金,用双手和铁锤、铁锹向悬崖峭壁“宣战”。

修路何其难。村里青壮年不多,就老老少少齐上阵;钱不够了,就卖鸡卖牛;不能用炸药炸石头,他们就打好炮眼,把膨胀剂放到里面,慢慢把石头撑裂。

历经磨难,2014年1月,这个“悬崖村”终于修通了最后一公里的进村路。2015年,当地政府补助资金16万元,村民投工投劳,把毛路浇筑成水泥路。

路通后,岩头村里具备了发展条件,实施了人畜饮水工程、村活动室建设和安居房建设等项目,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外地老板也到村里流转土地种三七。

一传十,十传百,“最后一公里”的故事激励了不少群众,他们的事迹被拍成微电影,李华明还入选了“西畴精神”宣讲团,成了大山里走出来的励志“网红”。

虽头顶“光环”,但李华明和乡邻不甘现状,踏上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在村里开办“最后一公里”农家饭庄,政府还帮忙引进乌骨鸡、养猪等项目。

“别看鸡棚现在是空的,其实养大的4000多只乌骨鸡前不久刚卖掉,赚了3万多块钱。”李华明笑着说,下一步要把乌骨鸡的养殖规模扩大到15000只。

路通后,村里人不再抬猪下山,而是引进企业养猪,村民入股分红,目前猪场存栏生猪近500头,第一期分红6万元。

“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这是‘西畴精神’的核心内涵。”西畴县委书记蒋俊说。

像李华明这样战贫斗困的“现代愚公”,在这片土地上比比皆是,还形成一个发展“不等式”:政府投入十来万元,群众跟着投工投劳、捐款凑钱,能干出几十万元的事。目前,西畴县的乡村公路有3000多公里,是全省平均公路密度的三倍以上。

2019年4月底,云南省政府宣布西畴县达到脱贫标准,退出贫困县序列。“脱贫摘帽是新起点,我们还要‘修’出一条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蒋俊说。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丨廷·巴特尔——带牧民过上好日子    下一篇 “90后”特警延迟婚期走向抗疫战场:击退疫情再团圆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