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甘肃“男绣娘”重拾画绣技艺:一针一线织出“丝路之光”

​“当我们重捡非遗技艺的时候,其实是挖掘我们民族的真善美。”甘肃天水市武山县刺绣民间艺人刘云帆说,看似一针一线,在纵横交错中,延续了家庭的温暖甚至家族的记忆,同时,也传递了母亲的柔美和无限的爱。

甘肃“男绣娘”重拾画绣技艺:一针一线织出“丝路之光”

“当我们重捡非遗技艺的时候,其实是挖掘我们民族的真善美。”甘肃天水市武山县刺绣民间艺人刘云帆说,看似一针一线,在纵横交错中,延续了家庭的温暖甚至家族的记忆,同时,也传递了母亲的柔美和无限的爱。

1980年出生的刘云帆两三岁就依偎在祖母怀里,“从小习惯了针线活”,五六岁自己便学着穿针引线,随身穿的衣服破了自己就能搞定。在上学期间,他的刺绣作品让同村的好多阿姨都自叹不如。“这娃子你看手咋这么巧,我们做了一辈子还不如这男娃。”

正因如此,他也经常意外收到很多诸如“男绣娘”等的外号,身边人偶尔会拿针线活来开一些玩笑。高中毕业后,刘云帆正式步入刺绣职业生涯。他除了潜心研究刺绣,还开始研究美术、摄影以及历史等。后来,他将绘画和摄影通过一针一线,也融入到了刺绣当中。

图为刘云帆的刺绣作品(资料图) 李亚龙 摄

图为刘云帆的刺绣作品(资料图) 李亚龙 摄

20多年来,刘云帆创作的双面绣《玉帛之路》以其深厚的文化蕴意,取意“化干戈为玉帛”,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他将甘肃飞天等丝路元素融入其中,并结合绘画及摄影的光学色彩之美,绣出了斜阳下的“丝路之光”。

作为甘肃工艺美术大师,陇绣(甘肃刺绣)领军人物,刘云帆为挖掘、传承和发扬这一文化技艺,他担当起了保护、发掘、整理和创作的重担,并开始了他“锦绣前程”的深造之路。2014年开始,刘云帆在清华大学进行为期5年的深入研学,他想重新认识刺绣。

他认为,只要说起中国刺绣史,甘肃刺绣是绕不过去的。在古代,不管帝王将相还是达官贵人,衣服上的刺绣都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而早在南北朝时期,甘肃的佛像绣把中国刺绣由实用品转向了欣赏品刺绣。同时,也形成了中国刺绣“画绣结合”的融合发展。

图为刘云帆的刺绣作品。(资料图) 李亚龙 摄

图为刘云帆的刺绣作品。(资料图) 李亚龙 摄

在跟老一辈刺绣人交流过程中,刘云帆发现,民间刺绣发展到一定高度,和美术分不开。如今欣赏品刺绣不断涌现,刺绣的整体艺术都有了提高和突破。不过,再好的艺术品,都是要汲取民间刺绣的养分,适当时需要“返璞归真”,才能保持最高水准。

“很庆幸我生活在甘肃。”刘云帆说,甘肃地域辽阔,多民族聚居,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等交融,留下了丰厚的文化历史底蕴,也将甘肃的“丝与绸”展现的“至尊、至善、至柔、至美”,但如今,刺绣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刘云帆心急如焚。

在武山县一居民楼内60平米的房子里,各种充满大地湾文化、敦煌文化以及丝路元素的刺绣作品,将这里变成了有着厚重文化积淀的“百花园”。几乎每天都有前来学习刺绣的爱好者和学生,刘云帆手把手教他们穿针引线,并讲述着中国刺绣和自己的故事。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贵州一个极贫乡镇的产业变迁    下一篇 武汉市民网购,收到的包裹里却多出了一封信……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