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奴到将军,他从军31年从未打过败仗
“爸爸,饭饭,爸爸,饭饭。”罗炳辉走得那年,他的儿子罗新安只有2岁半。在灵堂里,罗新安用小手拍打着棺材,试图叫醒“睡着”的父亲,却引起了一片哭声。
站在《跨越时空的回信》舞台上,罗新安有太多的话想对父亲说,他手里拿着给父亲写的一封信,话到嘴边几度哽咽。
亲爱的爸爸:我是您的儿子罗新安,今年75周岁了……
1897年12月22日,一个男婴在云南彝良一个贫苦家庭中呱呱坠地,这个家庭长期受地主剥削,这个男孩从小过着牛马不如的农奴生活。
可谁也没想到,这样一个饭都吃不饱的小男孩,日后竟成为一个统率千军万马,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常胜将军——罗炳辉。
罗炳辉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从军31年,他从未打过败仗,参加了土地革命,又走过长征,积极抗日,中国近代革命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能看到罗炳辉征战其中的身影。
他带领的军队被周恩来称为“战略骑兵”,能在一天之内攻占下相距120里的两座城市。在新中国成立后,他被中央军委认定为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
常年征战和过度劳累,罗炳辉积劳成疾,甚至在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传遍全中国时,罗炳辉也因重病而处于昏迷状态。党组织建议他去苏联疗养,但他还是执意走向前线战场。
1946年6月13日,在山东峄县前线指挥部,罗炳辉又一次感到头痛头晕,医生为他一连注射了三针药剂也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可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罗炳辉满脑子还是自己始终放心不下的女儿,于是他提笔写下一封家信,信里全是对女儿的担忧和要求。
“镇涛接到我那封信的真实情形怎样?”“她看了我的信的真实的情形,盼详告我。”罗炳辉迫切地渴求了解女儿更多的生活近况,也在信中对女儿充满了斥责。
“我总的愿望是要把她挽救回来,真心做一个劳动人民的女儿、女革命家。因是我的女儿,我不得不负我父亲的责任,你当然自始至终均是同我一样的意愿在挽救她,我们共产党员对整个人民成千成万的都要教育好的责任,难道自己一个女儿不能把她教育好?心里总是不安的。”
“单看我父亲写在信里的内容,好像我姐姐犯下了什么大错,但其实只是爸爸对我们的要求严格罢了。”罗炳辉的儿子罗新安道出了姐姐罗镇涛和父亲的“恩怨”故事。原来,罗镇涛从寄养家庭回到山东父亲身边时因不习惯吃粗粮而只吃细粮,让罗炳辉特别生气。
“我爸爸就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教育姐姐,后来我的姐姐也没有辜负爸爸的期望,在爸爸去世不久后,姐姐加入了卫生队为前线战士服务,白天抢救伤员,夜里行军,常饿着肚子连续干十几小时,也从不叫苦。”
罗新安说,父亲对姐姐很严格,但他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热不张戴,冬不着棉”,成了他的八字信条。
“意思就是在烈日炎炎的盛夏,只要战士还没有戴上草帽,干部不能先戴;在寒风刺骨的严冬,如果战士没有穿上棉衣,干部就不能先穿。”在艰苦的八年抗战中,即使是冰雪盖地的寒冬中,罗炳辉仍是脚穿草鞋,套双布袜。
然而,在写下这封信仅仅过去了8天,1946年6月21日,罗炳辉因疾病突发而溘然长逝。一颗将星就此陨落,陈毅悲痛不已,他甚至这样评价罗炳辉的逝世:“多灾多难的中国人民何其如此不幸”。
每每回想起与父亲的点滴,罗新安总有很多话相对父亲说。站在《跨越时空的回信》舞台上,已经75岁的他给逝世的父亲写了一封回信,在读信过程中,他几度哽咽。
“您在信中提到了我“新安这一次怎样?讲了什么话?”我知道这是您在挂念着我,由于我开口晚,2周岁多才牙牙学语。您曾担心我是哑巴,您放心,我现在很会说话。”
“73年来,我没有一天不在寻找您的踪影。”罗新安对父亲说,他没有忘记父亲的初心,继续为天下的劳苦大众服务。“我要像您一样,奋斗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