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道生活中的“1+1”证明题,他早已解开……
陈景润(资料图)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1953年9月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1955年2月由当时厦门大学的校长王亚南先生举荐,回母校厦门大学数学系任助教。1957年10月,由于华罗庚教授的赏识,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73年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
“一直以来,我以为没有任何喜悦能够超越一次复杂方程式求证后的兴奋和激动!直到遇到了你。”编辑本段
话剧《哥德巴赫猜想》的舞台上,聚光灯投射出两个人影,陈景润对着年轻美丽的由昆医生欲言又止:“我希望你能陪着我,我们一起实现生活中的‘1+1’。”
舞台下,年过六旬的由昆,默然哽咽。虽然这部话剧,她看了已不下三次。生死两茫,垂泪千行,只因她是那剧中人。舞台上的一切历历在目,伸出手,却什么也触摸不到了。
陈景润编辑本段
而陈景润数学事业之外的另一面,关于爱情,关于家,只有由昆最清楚,但她很少接受访问,“因为每一次想起过往,她都会难过很久。”
时间带不走思念。
“数一数先生离开的日子,也有20年了。”编辑本段
1996年3月19日,春,阴雨绵绵。因研究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哥德巴赫猜想”编辑本段
岁月如梭。20年一晃而过,他们的儿子陈由伟已学成归国,成家立业。
岁月如梭?与日俱增的寥落感,相爱相守的一份情,深埋心底,由昆大夫数着日子过。
现年65岁的由昆,虽说已经退休,但仍在她所热爱的医生岗位上工作。记者初见到由昆大夫时,她身穿白大褂,说话直爽洪亮,自有一种军人的英气和挺拔。仿佛看到了1978年,让陈景润一见钟情的,那个坚韧的年轻军医。
那一年,由昆27岁,陈景润45岁。编辑本段
他们的爱情姗姗来迟。但来了,就再也不走了。相恋两年后,陈景润深情牵起由昆的手,步入婚姻。
徐迟老先生的报告文学
《哥德巴赫猜想》编辑本段
儿子由伟三个月大时,陈景润就试图教他写字,将铅笔夹在由伟小小的指头间,热情地比划着,令人哭笑不得。
数学是沉默的艺术编辑本段
“两个人一起,挺好的。”编辑本段
由昆说,这就是他的性格。实实在在,值得托予。就像《射雕英雄传》中,性格明快的黄蓉遇上老实木讷的郭靖,性格迥异,却很默契。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编辑本段
“由”,这是他的专属。编辑本段
“自他走后,再没人喊起这个名字。”说到这里,由昆突然停了下来。
有人说,由昆是个有壳的人,爽朗坚强就是她的壳。在这个保护壳下,她也有着女人柔软脆弱的心。
先生离世的起初四年里,由昆坚持把一部分骨灰留在家里。别人问她,你把骨灰放在家里不好吧?
“我想让先生回家。”由昆说,“我几乎没法睡着,只能靠药物支撑。每到深夜,先生骨灰在家的时候,我都放在身边,跟他说话。”编辑本段
陈景润离开后,由昆40岁出头,来日方长,有人劝她再找个人作伴。“不可能的,”由昆斩钉截铁地说,她的心里已经没有能装下其他人的空间。先生是由昆心里的大海,海浪声声,时时在耳,她愿意用一生去守候。
近年来,由昆一直怀疑,先生走时是不是装了录像机到她脑子里。
“我年纪也大了,现在常常忘了自己从客厅走到厨房,是为了取什么东西。但和先生在一起的点点滴滴都刻在脑子里,时时准备重放一遍。”编辑本段
她想起1985年,先生被诊断为帕金森综合症,组织关心陈景润身体,让由昆不用上班,专心照顾先生。陈景润坚决不同意,他说:“你是部队培养的,不能为我一个人服务,这样是不可以的。”其实,这也是陈景润对妻儿深沉的爱,他担心自己不能再护佑着妻儿,担心自己走后,他们的生活成问题。所以每每由昆说起,他恨不得朝她发脾气,这是疼爱妻子的陈景润极少有的情绪。
除此之外,也因为陈景润了解妻子。由昆的上进好学,一向是陈景润引以为豪的。陈景润知道:“如果要由昆和社会脱节,成为一个家庭妇女的话,由会死的。”
这种无私的爱深深烙在由昆心里,所以陈景润离开的20年里,她拼命地工作。
“如果不好好工作,我对不起先生的付出。”编辑本段
陈景润去世后,由昆工作更努力了,重新学起新的专业技能,评上了正高职称。
1999年,陈景润逝世3年后,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行星命名为“陈景润星”,以为纪念。“先生一定会在天上看着我。”由昆说。
陈景润看着她从女孩变成母亲,褪去青涩,化为执子之手的深情。病痛、现实和时间的阻隔,让他无法陪她到永远。最后,他化为星辰,陪伴着她,不再离开。
“由回来了,由回来了!”陈景润总是这样高兴地拍着手,带着儿子从书房绕出来,迎接由昆下班,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原来,这道生活中的“1+1”证明题,他早已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