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他隐姓埋名18年,只为打破外国专家的这个预言

1959年,苏联从中国撤走全部专家,并扬言中国花15年时间也休想搞出原子弹。周光召等听罢,斗志激昂。当时研究所内中国研究小组临时党支部的三位成员……

周光召像

周光召,1929年5月15日出生于长沙。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中共中央委员,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粒子物理学家。

周光召从小就对自然科学特别是电机很感兴趣。但1945年美国在日本投下的两颗原子弹的巨大冲击波改变了他专攻电机的初衷,转而对核武器之谜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1947年,他以优异成绩转入清华大学物理系,有幸得到周培源、钱三强等教授的指导。1951年考取本系研究生,1952年转入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师从彭桓武教授,从事基本粒子物理研究。1954年毕业执教北大物理系。1957年被国家选派赴莫斯科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从事高能物理、粒子物理理论研究。1958年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粒子的螺旋态振幅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方法,成为当时国际上学术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

1959年,苏联从中国撤走全部专家,并扬言中国花15年时间也休想搞出原子弹。周光召等听罢,斗志激昂。当时研究所内中国研究小组临时党支部的三位成员周光召、何祚庥、吕敏迅速召集在苏联的中国专家展开讨论,认定即使没有外援,中国也要搞出原子弹,并自告奋勇致信中国核工业部:作为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代科学家,我们已经做好一切准备,只要国内需要,愿意立即转行从事国家最急需的研究工作。从此,周光召开始潜心钻研流体力学、爆炸力学。

1962年2月,周光召奉命回国,在北京大学任教,实际上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理论部第一副主任。从此,这位著名的物理学家在世界学术界“消失”了,开始了长达18年隐姓埋名的国防科研生涯,为中国原子弹、氢弹以及以后一系列核武器研究殚精竭虑。当时,周光召在国际上的所有朋友因突然与他失去联系,且长时间杳无音信,都猜测他出了什么事,甚至曾传言他在回国时有人制造了爆炸事件,飞机失事了。

研制核武器需要绝对的保密和安全。当时,负责该工作的周恩来总理明确指示,第一不能冒顶,第二不能放枪,第三不能污染。经过仔细勘查,最后试验基地选在人烟稀少的新疆罗布泊。为了研制核武器,周光召他们只得长期住在高原或者是沙漠地带。尽管有时候住在北京,毛泽东、周恩来还关照不时配点副食品什么的,但生活环境仍然是异常艰苦,甚至要冒着被辐射致伤亡的生命危险。

1964年10月15日,在罗布泊高高的铁架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已经安装就绪,而在这分享胜利成果的幸福时刻,周光召却不敢轻松,更不敢有半点懈怠,他仍然留守在北京,做最后的过程核算,确保万无一失,尽管之前周光召感觉所作的工作没有任何纰漏,且反复计算过了,成功率在千分之九百九十九以上。

1964年10月16日,中国西部戈壁大漠的上空升起了一团壮丽的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这是一个经典时刻,人们的惊喜程度大大超过了摄影师的预计指数:“那菌状爆炸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花朵,那从报纸广播传出的新闻是用彩笔写在万里云天的万金家书。”它向全世界宣告:中国独立自主地掌握了核技术。它意味着中国不仅树立了国防尖端科技的丰碑,更铸就了国家安全和大国地位的基石。

接着,周光召又投身于紧张的氢弹研制工作。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周光召,一个显赫的名字,他是中国两弹一星的卓绝功勋,3462号国际小行星也被命名为“周光召星”。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一个小小心愿,为何引来百万点赞    下一篇 太好哭了!这76天的隔“空”对话,“违规”却感人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