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内蒙古:扶贫车间托起“稳稳的幸福”

满头银发的张兰芝老人坐在堆满棉签的桌子旁,每数出50根棉签就装进一个包装袋里。老人说:“我们农村人在家闲不住,这个工作的地方就在小区里,每天过来做点活儿,一个月还能挣600元到800元。”

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前旗贫困劳动力在扶贫车间加工一次性拖鞋。新华社记者连振摄

宽敞明亮的车间里,缝纫机“嗒嗒嗒”作响,各色布料和鞋底“游走”在手指与机针之间,渐渐成为一双双一次性拖鞋。46岁的韩凤荣戴着口罩埋头忙碌在生产线上,扶贫车间的复工让她吃上“定心丸”。

韩凤荣是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熟地区村农民。土地贫瘠、风蚀沙化、天气寒冷的乌兰察布市是内蒙古脱贫攻坚主战场,所辖11个旗县区中,曾经有8个国家级贫困旗县、2个自治区级贫困旗县,深度贫困人口一度占内蒙古的46.2%。

几年前,韩凤荣的丈夫因车祸丧失劳动能力,她家的生活一落千丈,成为贫困户。去年年初,北京一家对口帮扶企业在她家附近开了一个扶贫车间,生产酒店一次性拖鞋出口日本。在政府的牵线搭桥下,作为家里唯一劳动力的韩凤荣来这里当了缝纫工,一个月工资最少能拿2700元。

内蒙古卓资县易地搬迁群众张兰芝老人在编织汽车坐垫。新华社记者连振摄

“因为疫情,扶贫车间比原计划推迟了25天开工,看着工厂恢复了生产,能来上班挣钱,心里踏实许多。”韩凤荣非常珍惜这份工作,因为这份工作,她家的生活明显改善,去年已经顺利脱贫。

尽管乌兰察布市最后7个国家级贫困旗县今年3月初已全部脱贫,但当地仍“摘帽”不松劲,努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连日来,乌兰察布市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有序推进扶贫车间复工复产。目前,乌兰察布市96家扶贫车间中,已有70家复工复产,106家龙头企业中,已有80家复工复产,共解决近万名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

每个工作日的早晨,69岁的刘润梅下楼步行两分钟,来到她居住小区内的扶贫车间编织汽车坐垫,每月能挣近千元的收入。刘润梅生活在刚摘下国家级贫困县“帽子”的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去年年底,通过国家实施的易地搬迁项目,这位在贫瘠的土地上种了一辈子土豆、莜麦的农民,告别穷山沟,搬到县城里的易地搬迁安置小区生活。

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前旗加工出口日本一次性拖鞋的扶贫车间。新华社记者连振摄

在刘润梅生活的小区里,人气最旺的地方是三层楼的扶贫车间。在这里,所有居住在小区内的没有外出务工能力和条件的搬迁群众都能实现家门口就业。

在扶贫车间一楼的工作间里,45岁至60岁的搬迁人员用藏蓝色布料缝制工作服,因为安装了智能设备,他们只需按照要求将布片放在机器上即可;二楼的工作间里,60岁至70岁的搬迁人员从事汽车坐垫、中国结、收纳筐编织等工作;三楼的工作间里,70岁以上的老人从事棉签包装、塑料草皮制作等易操作的工作。

满头银发的张兰芝老人坐在堆满棉签的桌子旁,每数出50根棉签就装进一个包装袋里。老人说:“我们农村人在家闲不住,这个工作的地方就在小区里,每天过来做点活儿,一个月还能挣600元到800元。”

据了解,目前,在卓资县5个易地搬迁安置小区内均设有扶贫车间,已实现2572名弱劳动能力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同时,当地通过多种量身订制的配套产业已基本解决易地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可致富。

“只有产业发展,才能长期稳定地解决贫困问题。内蒙古鼓励各地采取奖补的办法,支持扶贫车间的发展壮大。”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办政策法规处处长葛林说。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你永远是襄阳的荣誉市民!”援鄂护士返乡后,再次被战斗过的城市暖哭了    下一篇 悄悄去武汉的他,又悄悄回家了!这个让全国人泪目的山东汉子,又有新计划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