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长36公里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他坦言:造这座桥太难了
杭州湾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管理局 供图)
烟波浩渺,风急浪高。站在海天一洲观光平台上,远眺杭州湾,波涛滚滚的海面上,杭州湾跨海大桥如长龙卧波。
“这是一座了不起的大桥。”来自陕西的游客丁先生,忍不住发出惊叹。
作为中国60大地标和世界12大奇迹桥梁之一,杭州湾跨海大桥南起宁波慈溪,北至嘉兴海盐,全长36公里。自2008年5月1日建成通车以来,已有超1.27亿辆车通过它跨越杭州湾,平均每2秒钟就有一辆车驶过。
货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这座桥上快速汇聚和扩散。它圆了宁波人的世纪大桥梦,与上海东海大桥、舟山连岛工程一起,让上海港与宁波舟山港成为组合式港口群,也让高端产业项目和创新要素加速流向长三角南翼,迸发澎湃活力。
施工中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管理局 供图)
从“V”到“A”编辑本段
世纪大桥书写天堑惊世一横编辑本段
走进海天一洲大桥展示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句话:这是一座跨越梦想的大桥。
翻开地图,在长三角的版图上,上海、宁波、绍兴、杭州、嘉兴围绕杭州湾呈“V”字形排列。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宁波和上海刚好位于杭州湾“V”型的两头。跨越这道天堑,是两地百姓数个世纪以来的热切期盼。
据宁波当地人说,上个世纪初,无论是以包玉刚等为代表的“宁波帮”大户,还是普通老百姓,去上海滩谋发展打天下,都不得不依靠慢吞吞的航船跨越茫无涯际的杭州湾,还随时面临着命丧大海的危险。
如果不走水路,从一头到另一头,必须绕道杭州。这一绕,路程上增加了120多公里,时间上至少多花一个半小时。
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一个大胆的设想横空出世——如果能在杭州湾上建条通道,变“V”为“A”,宁波去上海就不用再绕道杭州,而是可以直接对接大上海。
但是,这长达36公里的一横,却被不少人视为“痴人说梦”。 1992到1993年,杭州湾跨海大桥正式启动可行性研究。会议上,有专家直接断言——“我看要研究的是不可行性”。
这些声音并没有阻碍宁波人圆梦的决心。如果世界上还没有造此番规模跨海大桥的经验,那就先在学术范围内进行研究。
2002年,全长36公里的杭州湾跨海大桥由当时的国家计委批准立项。2003年11月14日下午1时30分不到,随着工程指挥人员一声令下,早就锚泊在海面上的中港二航局“航工桩7”号打桩船打下第一锤。
这一锤,预示着怀揣世纪大桥梦的宁波人开始挥动巨毫,写下跨越天堑惊世一横的开端。
施工中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管理局 供图)
桥梁教科书编辑本段
千锤百炼成就海上传奇编辑本段
好事多磨。这一横的书写,比想象中还要困难。
杭州湾与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口、印度的恒河口并称为世界三大强潮海湾,潮差大、潮流急、风浪大、冲刷深。
李付伟是当时大桥测控中心的项目负责人。在他的记忆里,风浪大的时候,行驶在杭州湾海面上的船只,一头高高翘起,另一头直接扎进水里。除此之外,“36公里长的大桥,中间没有岛屿可以利用,大多数施工区域远离海岸。”他坦言,“造这座桥太难了。”
可测量定位是打桩的前提,如果出现一个小失误,就意味可能要推倒重来。所以它是否高效,决定着全桥的工期进度。李付伟告诉记者,当时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技术人员们常常围坐在一起商量对策,在思想的火花飞溅中,一个想法渐渐尘埃落定。
李付伟说,他们最终确定利用GPS-RTK(卫星实时动态定位技术)技术进行海域施工测量定位,开发出GPS工程参考站系统。这一系统能够24小时连续不间断运行,实时平面定位精度达到3-5cm,实时高程定位精度达到5-10cm。它的出现,不仅填补了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的空白,也为后来大桥顺利打下5513根整桩螺旋钢管桩奠定了根基。
2004年10月,打桩施工已经过半,李付伟乘着气垫船缓缓靠近这只逐渐成型的巨龙。曾经手中的图纸变为眼前的实景,他的心情如同杭州湾的海水一样激荡、澎拜。
同样心潮澎湃的,还有正在大桥展示馆参观的游客。250多项技术革新成果,9大自主核心技术,多项世界第一,5项创新成果填补了世界建桥史的空白。每一项成就,每一个数字,都诉说着一段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动人故事。
2008年5月1日,是杭州湾大桥正式通车的日子。宁波人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一天,千锤百炼之后,他们用近两千个日日夜夜书写的作品终于呈现在世人面前。这笔力遒劲的一横,让外国人惊叹,让中国人自豪。
杭州湾跨海大桥之后,舟山、青岛、广东等地纷纷开启了对“海洋桥梁”时代的探索,舟山跨海大桥、青岛海湾大桥、嘉绍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等纷纷前来“取经”,杭州湾跨海大桥成了中国跨海大桥的“教科书”。
从海天一洲观光塔上俯瞰杭州湾跨海大桥(见习记者 段松艳 摄)
打通黄金通道编辑本段
拥抱大湾区飞越长三角编辑本段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一个经济圈被激活。
以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的“长三角”,被称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是中国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随着上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和三省一市《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的发布,杭州湾跨海大桥,成为“三省一市”实现一体化发展的黄金通道。
这一点,在港口航运业尤为明显。此前,由于交通的限制,宁波和上海两大港区以杭州为界划分了“势力范围”:宁波港的货物主要来自杭州以南的宁波、台州、绍兴;杭州以北省内多地的货物,都是从上海港运输。而随着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原本有南北之分的传统箱源地重新洗牌。它还与上海东海大桥、舟山连岛工程一起,让上海港与宁波舟山港成为组合式港口群,实现了港口优势叠加和功能互补。
如今,依托杭州湾跨海大桥,浙江省又提出大力发展湾区经济重大战略,“环杭州湾大湾区”呼之欲出。
杭州湾新区因桥而谋、与桥同兴。2016年7月,宁波杭州湾新区全面启动沪甬合作示范区建设,并提出全方位接轨上海三年行动计划,主要分布在新能源汽车、总部经济、汽车研发、文化旅游、智能终端、汽车零部件等领域。如今,上汽大众汽车、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上海仁济医院等纷纷落户于此。
另一边,总投资12.5亿元的上海隧道建设项目、总投资1000万美元的美国威莱克高洁净度不锈钢材料项目等落地嘉兴市海盐县。凭借着苏、沪、杭交通节点的优势,海盐率先承接上海产业转移,与上海的“同城效应”日益凸显。
今年7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设立宁波前湾新区,将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标志性战略大平台、沪浙高水平合作引领区、杭州湾产城融合发展未来之城……
蓝图已绘就,在杭州湾跨海大桥的见证下,一片新的区域即将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