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常爸常妈”常在
常州西藏民族中学和常州市田家炳初级中学的学生,一起寻访青果巷,挂新年祝福,了解青果文化。
如果要为相隔4000公里的西藏拉萨和江苏常州两座城市寻找一个联结点,常州西藏民族中学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
每年,有数百名来自西藏拉萨、山南地区的少年,坐两天两夜的火车,来到这里上学。
尽管这里能提供更好的教育,但孩子们能否适应并坚持下来,仍是个未知数。
为此,学校想尽办法创造孩子们熟悉的环境,给他们结对“常爸常妈”,让他们觉得这里不陌生。学校里有一间特殊办公室,像个“藏宝箱”一样吸引着孩子们。这是一间烹饪室,“常爸常妈”常在这里“开小灶”给孩子做点心。
说到吃的,孩子们的话闸子打开了:“邱芬老师会做桃酥,邢长敏老师会做蛋挞和藏族奶茶,有时还会买生煎包给我们。”“崔夕凤老师会做煎饼,刚出锅的煎饼热乎乎的,又香又好吃”。
八(1)班的班主任崔夕凤在学生心中是个“嘴硬的绵羊妈妈”。
在学生丹珍卓嘎看来,崔夕凤是个严格的班主任,经常板着脸。有一年圣诞节,看到其他班的老师都给本班学生准备了礼物,丹珍卓嘎很羡慕。她等了一整天,期待崔老师给大家送惊喜,可是一直等到最后一节课下课铃响起,她也没有收到礼物。
带着失落回到宿舍,丹珍卓嘎发现被子下藏着一个圆圆的东西,掀开一看,原来是个苹果。她顿时高兴起来:“原来崔老师早就准备好了礼物!”
“崔老师平时看到我们衣服穿得少,就会板起脸说:如果有同学生病了,我不会去医院看你们。”腼腆的女孩卓玛说,当有同学真生病了,崔老师每次都会去医院,“崔老师虽然对我们严厉,但她一直都在默默关心我们”。
“西藏学生不仅有老师的教导,还有‘常爸常妈’的悉心照顾和关爱。”常州西藏民族中学的副校长黄美英说,学校举办了“汉藏家庭结对同发展、汉藏学生携手共成长”活动,让藏族学生与常州当地家庭结对子,“这样孩子们能感受到更多温暖”。
这个活动已走过10个年头,吸引了很多热心的常州市民参与,“常爸常妈”成为当地的新名词。
瞿夏梅是八(4)班学生昂英在常州的“妈妈”。有一次,常州下了一场大雪,天气很冷。瞿夏梅记得和昂英初次见面时,他穿得很单薄,便赶紧让丈夫去给昂英送羽绒服。
那天,常州风雪交加,“常爸”乘公交车,兜兜转转一个多小时才到学校,把羽绒服送到孩子手上。看到“儿子”穿上羽绒服,“常爸”才满意地回家。昂英有个“超级暖爸”的消息,便在校园里传开了。
“昂英比其他孩子需要更多爱和关注。”瞿夏梅从班主任那里了解到,昂英来自单亲家庭,从小和母亲一起生活,于是瞿夏梅经常叮嘱丈夫多和昂英接触,给孩子更多父爱。
瞿夏梅说:“我们把昂英看作是自己的孩子,昂英虽然不善于表达,但他心里也非常关心我们。有一次,我感冒了,这本来是小事,可过了很久,他还一直记得。”
木萨拉是来自西藏的回族学生,与他结对的“常妈”是常州西藏民族中学的体育教师邱芬。“木萨拉,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办公室的老师经常会和木萨拉说起这句玩笑话。
14岁的木萨拉已有将近1米8的个头,但他很内向、腼腆。遇到不懂的数学题,他也不敢去问老师。邱芬经常对木萨拉说不要害羞,遇到不会的题要主动向老师请教,“但这么说好像并不管用”。
为了帮助木萨拉提高数学成绩,邱芬经常把木萨拉叫到办公室,带他做数学习题。每当学生们做课间操时,邱芬都会去找木萨拉的班主任,询问木萨拉最近的学习情况。
班主任毛老师说:“邱老师作为一位特殊的‘常妈’,和木萨拉接触的机会多,也很方便。她有时会去木萨拉的宿舍,看到他有脏衣服就随手带回家洗。”
邱芬和木萨拉的结对靠“眼缘”。新生军训时,木萨拉站在第一排第一个,邱芬惊讶地发现这个孩子和自己的儿子长得非常像。因为这种亲切感,邱芬申请和木萨拉结了对。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邱芬感觉木萨拉非常有礼貌,好学又努力。“但他内向,不太爱与别人交往。所以我们经常会多买一点水果和牛奶送给他,让他和室友一起分享。”
每逢节假日,“常爸常妈”都会去学校接结对的西藏孩子出来,“一家人”一起吃个饭,聚一聚。“有一次,我们带木萨拉出去吃饭,那天正好是我儿子的生日。”让邱芬没想到的是,木萨拉竟然准备了小礼物,“一点一滴的回应都让我觉得很感动”。现在,邱芬每次想起这件事就觉得心里暖洋洋的。“去年春节,木萨拉的父母还专门从西藏过来,与我们一起过春节。”
常州西藏民族中学副校长黄美英说,很多孩子毕业后,还会经常跟“常爸常妈”通电话。报考大学时,有的孩子会特意选一所距离常州比较近的学校。
黄美英期待,这些孩子将来“成为建设西藏的栋梁和民族团结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