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一家三代党员,坚守卡口执勤

郝守忠从新闻里知道有了疫情,他挨家逐户上门通知,反复强调不串门、戴口罩、勤洗手。此外,儿子女儿和孙子孙女都加入了战斗中,每个人都坚守在各自的阵地。

image.png

孙女郝茹玥在为村民做防疫宣传。

一大早,窦五玲照常来到设在村口的第七卡点执勤。她走进集装箱房,打炭、生火,然后从棉袄兜里掏出半个馒头,放在火炉子上烤,这是她今天的早餐。

她说:“我着急来换班,没顾上在家吃。”

她要换的是丈夫郝志刚的班。正月初三以来,丈夫每天晚上9点到第二天早晨9点值班,而她的执勤时间是早晨9点到晚上9点。一个多月了,两个人的执勤时间不变。

窦五玲是内蒙古包头市石拐区吉忽伦图苏木爬榆树嘎查村委会副主任,共产党员。“从接到命令那刻起,我就一直在履行着一名党员的使命,义不容辞。”她说。

“可你又不是村干部,为什么也一直坚守在这里呢?” 记者问郝志刚。

“我是共产党员呀,在这紧要关头,我不冲在一线怎么能行。”说着,郝志刚拍了拍胸脯,“我还是退伍军人,身体棒着呢。”一夜没睡的他,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补充道:“或许,父亲的影响也是一个原因吧。”

9时50分,记者来到幸福大院6排4号,76岁的郝守忠正坐在沙发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大爷,您这是写什么呢?”

“我一大早出去排查了39户69人,回来得整理一下笔记,要不就忘了。”这是郝守忠老人一个多月以来天天不变的工作。

郝守忠是一名有着50年党龄的老党员,也是村里有名的“红火人”。几十年来,村里的任何文艺活动,都由他组织发起并亲自参与。广场舞、扭秧歌、打坐腔,样样精通。他创办的文化大院,不仅给当地村民带来无数乐趣,更凝聚了党心民心。

腊月二十八那天,他从电视新闻里知道有了疫情,当天晚上,挨家逐户上门通知,反复强调不串门、戴口罩、勤洗手,子女还没回来的,就尽量别回来过年了。

“毕竟大院里住的全是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都低,子女们一旦从四面八方回来过年,病菌传染的可能性就很大,现在看来,我当时的判断是对的。”他得意地说。

在他的感召下,不能回来“参战”的二女儿郝文枝也通过微信转账,从外地捐来了2000元钱,专用于大院里全体老人买菜所需。“虽然我没有工作,也没有固定收入,但我一点儿也没犹豫,就把这点私房钱拿出来捐给家乡了。”

“这事儿你丈夫知道吗?”

“知道,没反对,他理解我的心情。”

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刚参加工作的郝窦,从正月初三开始,每天执勤。下午2时,记者在乌兰此老执勤点上看到,一名身穿迷彩服、佩戴口罩的年轻人正在此站立着。他姿势端庄,严肃认真。尽管此时没有行人和车辆进出,但他依旧身体挺直,一动不动。

“你是郝守忠的孙子郝窦吗?怎么没人进出你也这么笔直地站着?”

“是的,我是军人出身,站就得有个站样,不能随意了。”

25岁的郝窦,是一名退伍军人,也是共产党员。当记者问到是什么缘由驱使他这么多天一直坚守在这里时,他说,“受爷爷和父母的影响吧。”

“看到家人天天都那么辛苦值守在一线,我作为一名大学生,也不能袖手旁观,必须尽一份力。”郝守忠的孙女郝茹玥说。

连日来,郝茹玥自觉当起疫情防控监督员,她走村串户,只要看到有村民三三两两聚集,就上前阻止,并讲解疫情防控知识。

看到儿孙们一个个坚守在各自的阵地,郝守忠老人喜在心上,乐在眉间。他说:“这就是我们的家风,也是一种忠诚。”就如他的名字一样——“郝守忠”。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包一年家务”女主角赵英明要回家了,老公又说了一句情话    下一篇 外国志愿者武汉战疫情:爱这里没有国界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