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重症医生王洪亮:“冲在前,守到底”

除夕前夜,他写下请战书,正月初三随黑龙江省首批医疗队星夜驰援。入驻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后,他们以最快速度将普通病房改造成重症病房,建立起三级医生查房、疑难病症讨论制度,为患者架起通向新生的桥梁。

每当穿上防护服走进病房,看到患者状态又好了一些,是医生王洪亮觉得最心安的时候。

(聚焦疫情防控·图文互动)(1)重症医生王洪亮:“冲在前,守到底”

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重症病房,王洪亮(左)看望患者(3月7日摄)。新华社发

从瑞雪纷飞的哈尔滨到满目春来的武汉,这位有着24年党龄,曾参与汶川地震等多次应急救援的重症医学“老兵”,离家已经有50多天了。

当前,武汉疫情防控形势发生积极变化,但王洪亮和他的团队没有丝毫松懈。病房内,监测仪器24小时不停作响。面对所负责的重症危重症患者,他们争分夺秒守住生门:“不问归期,直到最后的患者平安出院。”

王洪亮是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二病房主任。除夕前夜,他写下请战书,正月初三随黑龙江省首批医疗队星夜驰援。入驻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后,他们以最快速度将普通病房改造成重症病房,建立起三级医生查房、疑难病症讨论制度,为患者架起通向新生的桥梁。

2月1日是重症病区接诊首日。面对患者同一时间集中入驻,王洪亮率先冲了上去。4个小时、紧急处置近20位危重患者。走出病区,王洪亮脸上压出道道深痕。

(聚焦疫情防控·图文互动)(2)重症医生王洪亮:“冲在前,守到底”

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王洪亮(右三)和患者及同事在一起(3月7日摄)。 新华社发

46岁武汉市民柯先生因呼吸极度窘迫,成为入驻重症病区的首批患者。“他和孩子同时被送入院,眼神中透出恐慌和无助。”面对年长自己几岁的患者,王洪亮安抚他说:“老兄你放心,我从黑龙江大老远来了,必须让你和孩子好好的。”

“医疗救治不只是些指标、数据,走进患者的心门,帮助放下不安、放松心情,也有助于他们更好配合治疗。”王洪亮说。

持续对症救治,柯先生的病情得到好转。“自2月1日入院起,往事历历在目。来院当天,我是个大半条命都快没了的危重病人,抱着氧气袋,无法从救护车上走下来。后续治疗中,你亲情般的安慰,给了我极大信心。谢谢你,兄弟!”在给王洪亮的手写信中,治愈出院的柯先生和王洪亮相约再见。

“患者的信任,也在给我们力量。”救治压力最重的那一段时间,经常是这边患者出院,那边新的患者就入院。有时到后半夜,王洪亮还是很难入睡,惦记着患者病情。

王洪亮经手的重症患者中,有一位是肾移植术后4年,还有一位是心脏移植术后10年。在黑龙江省首批医疗队队长焦军东指导下,团队为患者制定了“一人一方案,一变一调整”诊疗策略,将治疗端口前移,既治新冠肺炎,也保护好患者的心脏、肾脏功能。在医疗队的全力救治和精心护理下,两位患者如今都已治愈出院。

不久前,王洪亮收到一份特别礼物——“手写”锦旗,纸上写着“大爱无疆,重塑生命”八个字。出院前,患者老冯特意将这锦旗交到王洪亮手上。

“十分温暖,我们和患者是共同的战友。”自2月1日以来,王洪亮和团队已经累计收治患者102人,其中重症危重症占到90%,目前已有6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

“当时冲在前,现在,我们将守到底。”他说。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河南医疗队:若有战,召必至,战必胜!    下一篇 泪别!一线抗疫46天,52岁卫生院副院长突发疾病离世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