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中阿传统医学的交流互鉴:一枚银针走双城

在哈齐姆的家乡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当地中医治疗师常常受邀在电视、广播或网络上讲解中医知识,哈齐姆也成了当地“网红”。“马路上竟有陌生人追着问我:您看我这病用针灸能治吗?”

“针灸培训中,我有个秘密优势。”几年前曾在广州参加针灸培训的伊拉克针灸师哈齐姆·沙维很得意,拥有传统阿拉伯医学的文化背景让他更容易理解教师教授的课程。

“在身体调理基本理论方面,中医与传统阿拉伯医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哈齐姆说,草药、拔罐、经络等概念,名称虽然不同,但在阿拉伯地区都曾盛行。

阿拉伯早期医学在病理上继承古希腊医学理论,将人的身体分为血液、黏液、黄胆液、黑胆液四种基础元素,患病则认为因四种元素紊乱所致,恢复其平衡则是治疗途径。这和中医的五行理论十分相似。

“相似,却又各不相同。”哈齐姆说。同是补气血,中国人吃红枣,而阿拉伯人吃椰枣;再如拔罐,中医以火燃尽罐内空气,传统阿拉伯医学则还需适当割破皮肤,原理均是以负压人为造成毛细血管破裂淤血,调动人体免疫功能,激发自我修复。

哈齐姆说,阿拉伯传统医学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希腊、中国、印度等国的传统医药学成就,汇集了欧亚两洲许多民族的医学成果。

在哈齐姆的家乡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当地中医治疗师常常受邀在电视、广播或网络上讲解中医知识,哈齐姆也成了当地“网红”。“马路上竟有陌生人追着问我:您看我这病用针灸能治吗?”

“简、便、廉、验”的中医药越来越被当地认可。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当地高糖高油饮食,加上热带沙漠气候中人们长时间吹空调,手脚麻木和面瘫等病症十分常见。

哈齐姆的患者中曾有位将军,第一次治疗时扎了12针,完全没有知觉,到第五次治疗时已疼得大叫:“医生,我投降啦!”哈齐姆哈哈大笑说:“我就知道,通了一半。”坚持完一个疗程后,这名将军的病症逐步减轻直至完全康复。

同熟悉的老病友,哈齐姆愿意探讨一些中医理念:顺四时、节饮食、调情志。如果有些疾病更适合西医手术治疗,他会果断地推荐患者进行手术。

“好像打开了一道门,觉得之前有些狭隘。”这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副主任赵静在接触了阿拉伯等传统医学后的感受。在“一带一路”国家推广中医的研究课题中,她意外发现,阿拉伯医学与中医学在悠久的历史中曾互通有无。

她在相关方面的论文中写道,阿拉伯医学与中医药交流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史记》就曾记载药物贸易往来。唐代的《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都有收录阿拉伯、波斯药方。元代宫廷先后专设6个机构,研究推广阿拉伯医学。白龙脑、乳香、五味子、琥珀、苏合香……从中东地区而来的珍贵药材,沿着古代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在千百年的文明交往中,丰富着东方医学的理念。

哈齐姆认为,中国所倡导的文明对话,也将推动西医、中医、阿拉伯医学、印度医学等各种元素更好地交流互鉴。“古老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精神与肉体,和谐是终极目标。”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多哥洛美大学的中文系成了大学生的“新宠”    下一篇 日本“米脂婆姨”憧憬第30次“返乡”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