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台湾文化学人林谷芳 :“中华文化是我的生命”

“传统音乐是我解读中华文化的一把非常重要的钥匙。音乐作为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直抵心灵,传达的东西往往是语言不能做到的。”林谷芳说。 image.png 林谷芳在雨中眺望海峡
今年70岁的林谷芳依然清晰地记得15岁时被传统音乐深深触动的瞬间:当时读高一的他和同学去郊游,坐船穿过峭壁间的溪谷,同行的人在船头临风吹了一只笛曲《江干夜笛》。 “笛声划破峡谷,十几条小舟都停止了划桨,时空似乎在那一刻凝固了。”林谷芳说。“当时的我已呆住,它把我所读的古老中国一下点活了,唐宋流风、侠情诗心,顿成眼前之事。” 他立即参加了学校的“国乐社”,不过,没学吹笛,而是学起了琵琶。尽管当时传统音乐在台湾不流行,不容易找到好的老师,海峡两岸又处于隔绝状态,林谷芳还是找到从大陆翻版过来的传统音乐和戏曲录音唱片来自学,开启了他作为琵琶演奏家和乐评人的职业生涯。 “传统音乐是我解读中华文化的一把非常重要的钥匙。音乐作为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直抵心灵,传达的东西往往是语言不能做到的。”他说。 林谷芳与中华文化的联结不局限在音乐,从禅学、老庄、茶道到书画,许多人认为在他身上可以看到“传统智慧和传统文化作用于当代生命的样本,也是传统生命对应于当代社会的有效体现。” 过去三十年,他撰写文化评论,出版书籍,宣讲中华文化,积极参与两岸文化交流,始终坚持倡导中华文化。2010年以来,他主持的台北书院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中华文化是我的生命。”林谷芳说。 他一头银发,日常总是一身宽松的白色布衣,冬夏一衲,洒然古风。然而,从曾祖父那辈迁来台湾,他家从来不是书香门第,他考上台湾大学,读的是源起西方的人类学。 与中华文化的密切联结,他认为有个人的特殊机缘,也受大环境影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非常崇尚中华传统,有助于孵化这样的文化认同。” 他说,中华文化在台湾从没断过,即使在日据时代,台湾人依然拜“唐山”的祖先,过中国人的节日;1949年后,台湾更是由闽粤文化的一角融入更广阔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到现在还是整个台湾文化的根。故意要排斥自己的传统和历史,整个文化就会变得浅薄,缺乏厚度。在创造文化价值和自我认同上缺乏坚实的基础,产生价值的漂浮,这就是台湾社会现在面对的大问题。”他说。 两岸恢复交流后,林谷芳1988年第一次到大陆,用45天跑了11个省市。“我这个年纪的台湾人,很多人曾经以为自己一辈子都不可能到大陆,可是我们又从小读的是中国书,在中国文化的氛围里长大,所以一有机会,就一定要去。”他说。“去大陆是印证自己生命所学的真实与虚妄,看看书里读、想象中的中国与现实中国之间的异同。” 正因为亲身经历过两岸隔绝的状态,林谷芳觉得两岸“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机遇非常难得,应该倍加珍惜。 至今林谷芳已往返两岸600多次,未来仍然将继续频繁的两岸交流。他目前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主持中国文化和禅学艺术的讲座,也计划在宁波开设书院。 “中华文化虽然是大一统的文化,但内部差异性也很丰富。从文化比较的视角出发,就更能体察彼此的长短。从民族情感上,从现实情况上看,两岸都是优势互补的,能汲取彼此所长,对中华文化而言,将是一个圆满的结局。”他说。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解锁“云生活”:非遗传人直播“宅”家学剪纸    下一篇 民间艺术家创作防疫剪纸作品:“用文艺作品为前线加油鼓劲”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