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漆园村龙鼓

漆园村龙鼓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的传统鼓乐。到了清末民初时期最为兴盛,经常受邀到附近庙会表演,在京西北地区享有盛名。漆园村龙鼓是北京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文名 
漆园村龙鼓  产 生   
流传于
北京昌平流村镇漆园村
起源自
清乾隆八年(1743年)
前身
“锅子鼓”
古谱 
36套
重要性
北京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录

漆园村龙鼓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的传统鼓乐。到了清末民初时期最为兴盛,经常受邀到附近庙会表演,在京西北地区享有盛名。至今已传承七代。龙是中华民族所敬奉的图腾,是吉祥雄伟的象征,由图腾崇拜意识,后演变为祈求丰收、祈求平安的传统民俗活动。寄托了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漆园村龙鼓是北京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漆园村龙鼓队漆园村龙鼓队

起源

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流传在昌平流村镇漆园村的龙鼓,其前身为“锅子鼓”,产生于当地村民企求消灾除祸、保佑平安的期盼和愿望,是村民请“娘娘”时所奏的乐曲和护驾的队伍,后来又在祭祀和庙会等活动中演奏。相传,龙鼓产生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距今约260多年历史。

“龙鼓”共有36套古谱,乐谱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使人们在演奏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亲切感,其中既有祭祀仪式中使用的庄重、浑厚的乐曲,又有表现生活中欢快场景的乐曲。现已整理并演奏的有“三锅子”、“六锅子”、“七锅子”、“混蛟龙”、“双钉钹”、“斗鹌鹑”等6套鼓乐。“三锅子”为前奏,其它乐曲有的是祭祀时演奏,有的是娱乐性演奏,“混蛟龙”为高潮。

漆园村

在北京西部雅思山脚下,有个距今600多年的古村落。

漆园村明代成村,因村中南山场漆树成林而得名。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据有关史料记载,漆园村历史文化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经过村民、村干部20年的四方奔走、寻访族人、查阅资料,漆园村的历史逐渐充实完善,并于2017年建成漆园村乡情村史陈列室。

龙鼓文物

漆园村留存下来的“龙鼓”漆园村留存下来的“龙鼓”

漆园村里有一面漆园龙鼓,由清朝乾隆皇帝御赐传承至今。

据介绍,漆园村龙鼓队早在40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前身叫“锅子鼓”,后因清朝乾隆年间遇旱年,赴漆园村黑龙潭求雨,天降甘露,乾隆皇帝大悦,立刻下旨赐漆园村宫中镶金龙鼓八面,三丈三尺高金龙蓝底龙幡,开道龙锯、龙斧、韵铃、黄摆旗、黄马褂、鸳鸯钹等,所到之处风光无限,自此,锅子鼓改名为“龙鼓”。因有御赐龙鼓鼓韵36套,漆园村龙鼓队名噪一时,在清末民初达到顶峰,享誉京西,至今还有三面御赐龙鼓遗留。

在留存的三面龙鼓中,其中一面鼓面已经开裂,一面鼓身被涂红,另外一面保存完好,走近还能看到象征皇家身份的五爪金龙盘踞在鼓身上。

保护与传承

漆园龙鼓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十多岁的朱福林从八九岁开始学习打鼓,是漆园龙鼓第七代传承人。

为了保护传承这一传统文化,朱福林靠记忆整理了鼓谱,丰富多种打法,并无偿印发给村里人和幼儿园、学校,让这门乾隆年间传下来的传统龙鼓文化流传至今。

据介绍,现在加入鼓队依然要经过层层选拔、考试,每逢区里镇上有重大活动时,龙鼓队都会进行表演。

意义

漆园村龙鼓丰富了老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对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今后还将进一步做好挖掘、保护工作,使这项民间艺术继续传承下去。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湖南双牌日月湖国家湿地公园    下一篇 湖南东安紫水国家湿地公园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