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桂阳舂陵国家湿地公园
- 中文名称
- 湖南桂阳舂陵国家湿地公园
- 地理位置
- 湖南省桂阳县
- 占地面积
- 3220.0公顷
目录
湖南桂阳舂陵国家湿地公园地处湖南省桂阳县境内,距县城9.3公里,离郴州市区、京广铁路和京珠高速仅30公里。湿地公园为南北走向的肠形水域廊道,南起七拱桥,北抵欧阳海水库大坝,全长53公里,公园总面积3220.0公顷,其中湿地面积2478.7公顷,占76.98%。规划建设有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管理服务区5个功能区。
湖南桂阳舂陵国家湿地公园是一个库塘-江河复合型湿地公园,生境独特,环境优美,孕育了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和底蕴深厚的人文资源。园内湿地类型多样,有永久性河流、泛洪平原湿地、库塘和水产养殖场四大湿地类型,各湿地类型在公园内交错分布,景观各异,构成了一系列既相互独立又紧密相依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
舂陵国家湿地公园园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种子植物149科、507属、782种。已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5种,其中包括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2种,即:银杏、南方红豆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13种,即:柔毛油杉、凹叶厚朴、樟树、莲、野大豆、金荞麦、细果野菱、花榈木、大叶榉、喜树、中华结缕草、半枫荷、楠木。目前,舂陵国家湿地公园内已发现的野生脊椎动物共计28目65科161种,其种数为湖南省已知脊椎动物总数的17.58%。野生动物中共有国家Ⅱ级保护动物12种,分别是虎纹蛙、大鲵、斑林狸、鸳鸯、普通鵟、长耳鸮、日本松雀鹰、白尾鹞、阿穆尔隼、红隼、东方角鸮、斑头鸺鶹。
舂陵湿地历史悠久,有古人类遗址"千家坪遗址"及湖南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标志性文化遗存-"白陶",有影响深远的"漕运"文化、"渔猎"文化、"滩丁"文化、"湘昆"文化,孕育出造纸术发明者蔡伦、共产主义战士欧阳海、远征军国际名将刘放吾等古今名人,展现了湿地公园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人文底蕴,拓展了湿地生态旅游的文化内涵。
湖南桂阳舂陵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遵循"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力将公园建成集湿地保育、科普宣教、生态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高管理水平的库塘-江河复合型示范性国家湿地公园,呈现人们面前的是一幅壮观"青山为屏、河湖为脉、山环水绕、水景相依、人水和谐"山水诗画。
欧阳海(1940-1963),湖南桂阳县人。1958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三次荣立三等功,多次被树为标兵。196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爱民 模范,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曾两次抢救溺水儿童,一次参加灭火,并救出一位老人。19 63年11月18日清晨,部队野营训练沿铁路行军,行至湖南省衡山车站南峡谷时,满载旅客北上的288次列车迎面急驶而来,驮着炮架的一匹军马猛然受惊,窜上铁道,横立双轨之间。 就在火车与惊马将要相撞的危急时刻,他奋不顾身,跃上铁路,拼尽全力将军马推出轨道,避免了一场列车脱轨的严重事故,保住了旅客的生命和人民财产的安全,自己却被卷入列车下壮烈牺牲,年仅23岁。1964年1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欧 阳海班"。朱德、董必武、贺龙、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题词,高度赞扬他的英雄行为。1964年,中国共产党广州军区委员会追授他"爱民模范"荣誉称号。 2009年9月,欧阳海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为纪念英雄欧阳海,近年来,桂阳县委、县政府投入巨资,维修了欧阳海故居、新建欧阳海陈列馆,编撰欧阳海图书画册、欧阳海之歌,修建欧阳海勇推惊马的大型雕塑,把全县最大的休闲广场和贯穿县城南北的道路分别命名为欧阳海广场、欧阳海大道,与八一电影制片厂合资拍摄的20集 电视连续剧《欧阳海》,即将与观众见面。
《后汉书》记载: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东汉时期出生在桂阳的蔡伦,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者,是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伟大发明家和影响人类进程的百位名人之一(排第七位)。千百年来,蔡伦被国内老百姓尊称为"造纸祖师" ,奉为"纸圣"。桂阳城南现今保留蔡伦井,且刻有"蔡伦置"的纸槽盆还在。为纪念这位 伟大的科学家,桂阳人民重新雕塑蔡伦石像竖立在蔡伦井边和县体育广场,并以蔡伦的名字命名为"蔡伦文体休闲广场"。
湘昆又称"桂阳昆曲",是"湖南昆曲"的简称,是湖南地方大型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湖南桂阳一带,为昆曲在南方的一个支派,与北方的北昆同源,是昆山腔流传到湖南桂阳后,与当地生活习俗和语言结合后演变而成的。早在明代万历年间,昆山腔便传入湖南,对湖南地方戏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至今,在湖南省的湘剧、祁剧、巴陵戏、辰河戏、荆河戏、武陵戏等地方大戏剧种中,仍保留着不少昆腔的剧目和曲牌。湘昆的具体形成过程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明末清初之时,苏州的昆曲艺人为避战乱而逃到湖南的桂阳,并传授了技艺;有的说在清咸丰年间,桂阳人从苏州请来昆曲艺人传授了昆曲;还有的说在乾隆年间,苏州人李昆山路经湘南时,教了一个弹腔戏班几出昆曲戏,从此昆曲流传下来。
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湘昆曾吸收祁剧、衡阳湘剧等艺术的养分,丰富了自身,最迟在清代中叶已经流行于桂阳一带。当时的班社都以"秀"字命名,而民间习称昆戏班为"文秀班"。光绪到民国年间,湖南桂阳城附近的隔水村湘昆戏班多达10多个,涌现了一批着名演员,还出现了一些票友组织。
到了清末民国初,昆曲在全国各地普遍衰落,只有湖南桂阳一带的湘昆仍然活跃着。
建国后,湘昆得到了扶持和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地方戏曲剧种,并进行了挖掘整理。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消防喷淋系统 下一篇 湖南溆浦思蒙国家湿地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