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福建长汀汀江国家湿地公园

汀江国家湿地公园位于福建省长汀县三洲镇,范围涉及河田、三洲、濯田3个乡镇12个行政村,规划总面积590.9公顷,共设置保育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等4个功能区,致力在保护湿地资源、景观资源基础上,将公园打造成集“客家母亲河——汀江生态修复典范”、“南方丘陵水土流失地区湿地生态建设新模式”、汀江特有鱼种保护恢复地于一体的特色生态旅游区。该公园核心区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三洲镇境内,山上万亩杨梅园,山下是湿地公园,昔日水土流失重灾区,现已建设成风光秀丽、流水潺潺、林果连片、鸟语花香的生态旅游胜地,也是打造龙岩市十大旅游名镇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文名称
福建长汀汀江国家湿地公园
地理位置
福建省长汀县
面积
590.9公顷
级别
AAAA级景区

目录

汀江国家湿地公园位于福建省长汀县南部汀江河畔,按照AAAA级景区标准建设,总面积590.9公顷,其中湿地面积466.8公顷,占总面积的79%,包含汀江及其支流河道28.5公里,属于典型的河流湿地公园。公园不仅保护现有的汀江河流湿地,而且是对外展示几十年来水土流失治理成果和杨梅之乡的重要基地。

历史文化

汀,水边之平地也,汀州,水草绿茵之地,寓意丰华茂盛。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誉满全球,汀州文化乃中华文化重中之重,浙西南山区沟壑纵横、山重水阻,汀州人远离市嚣,绿色的摇篮依然传承古中原的千年文明。

汀州人大部分是客家人。客家人,一个具有显着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先世居黄河流域,云和黄氏仍然沿用“江夏郡”(湖北江夏县)堂号。西晋末年、唐代后期,他们因战乱大批南下。12世纪70年代,南宋灭亡,又迁至赣、闽、粤等地,并有远渡南洋,飘洋过海,踏上了欧美大地。在这场绵延千年、波澜壮阔的大迁移中,大批先民迁入福建汀州定居。明末清初,浙西南山区处州,由于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减少,当地官府到“地窄人稠”、“生齿日繁”的闽汀州府各县招徕大批乡民前来开山植靛(染料),“靛青山”村名在云和留用自今。康熙至乾隆年间,长汀、上杭、宁化等县贫困农民掀起了移民浙西南山区的大潮,尔后,移民并非为植靛,多为开创基业。

汀州文化有其区别于处州本土文化的显着特征。

有着更加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云和县建于明景泰三年(1452),距今仅500余年,而汀州人能从唐、宋开始持续本身文化。有史可查,云和黄氏在唐季昭宗(888)时,就有峭山公官为“奎章内阁郎”,以文字记录当年的文化和传统,并延续至今。大南山村清光绪三十年《五桂堂涂氏家谱》记载:南宋武宗丁未年(1302),六郎公偕三子臻游寓于长汀福寿坊,后光桂公迁浙江处州龙门大南山定居,世祖皆通韵律。其独特的汀州风情唢呐一直传承至今。

民俗民风

长汀是客家人聚居地,呈现出典型的客家文化风貌。

客家节日

岁时节令的民俗活动起源很早,如春节,源于上古社会的“腊祭”,“过年”的传统也起源于上古。除过年过节,还有四时节令,以及其它俗信纪念。这些活动表达了人们的善良心灵,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在传承旧俗中,不断摒弃陋俗、继承良俗、增添新俗,使传统的岁时节令民俗活动更加绚丽,展示出中华民族客家人的传统文化风采。

客家祭祀

客家人对于丧葬之俗,做得十分周到,甚至过于繁文缛节。客家人祖先崇拜意识很浓,对慎终追远的事,十分重视”。一般丧葬仪规可分为葬、埋葬和葬后三个部分,或谓之三个阶段。

一般实行二次葬!

二次葬时,要把尸体拿出,清洗,然后拿去祭祀。

客家婚姻

客家人的祖先来自中原,所以他们的婚姻礼俗深受古时风尚习气的影响;客家人属性成规,男婚女嫁定要"明媒正娶",才不为乡闾讥笑。

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都依照古制"六礼"。所谓六礼是:"说亲,送定,报日子和送聘金,盘嫁妆,接亲与送亲,拜堂与吃面碗鸡"。

客家农事

客家人多住山区,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产品,以水稻为最。客家地区的水田,近山用溪水,靠河用河水。皆以水车灌水入田。农家肥料,以"沤粪"或"沤火炉灰"作粪种,参上石灰肥田。

稻谷成熟后,收割时,不雇工; 约左邻右舍的妇女,到时她们自带镰刀来田里帮助割水稻。这叫“帮工”等她们各家收割水稻时,被人"帮"过工的妇女再"帮"人家的工。是客家人团结互助、平等相待的好传统的充分表现。

客家服饰

客家服饰讲究朴素实用,宽敞简便。普遍喜穿素色,尤以蓝、黑、白色最为流行。农村女子普遍系着的一种围裙"掩腹",其实可以掩胸,下摆宽及两侧,上端缝花刺绣,另加“颈链”、“腰链”和“牙牌”、“手镯”等服饰。姑娘梳辫,少妇盘髻。劳动者则多穿对补救短衫的,俗称褂哩。读了书的男子多改着西式裤。

鞋袜方面,多穿布鞋,是家庭妇女自制的。

景点介绍

汀州古城墙

汀州古城墙是一道雄伟壮观而美丽的风景。它据汀江为天然护城河,东沿汀江逶迤,南沿西溪河蜿蜒,西北和东北依附卧龙山麓沿山延伸而上,将半个山圈进了城内,形成了城内有山的景观。因为,远远望去,汀州城墙从卧龙山顶金沙寺两边下来,恰似一串挂在金沙寺脖子上的佛珠,所以,其格局和形态被人们称之为:“观音挂珠。”

汀州古城墙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大历四年。汀州古城墙原来有汀州府城和长汀县城两道城墙。府城墙建于唐代,汀州刺史陈剑将汀州治从东坊口迁到现址,“筑土为城”。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汀州太守刘均,认为州城太小,不适应于汀州的人口增加和商业的繁荣发展,于是,第一次对汀州城墙进行了扩建,城墙周长“五里二百五十四步”,又挖护城河,引西溪之水环绕而东,俗称“西水东流”,并开辟了颁条、鄞江、通远、兴贤、济川、秋成六道城门。明洪武四年,汀州卫指挥王珪筑窑烧砖,州土城全包于砖石,这时的汀州才有了坚固、雄伟足以御敌的砖石砌成的府城墙。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汀州知府杨世芳以为长汀县治居民环列城外不安全,乃与长汀县令王邈商议,动工修筑长汀县城。土城自济川门连绵而西至通津门,长619.9丈,开七门叫会川、五通、惠吉、富有、常丰、西瑞、通今。至此形成了汀州有州城和县城两重城墙的独特格局。崇祯九年为便于管理和防御,克服“县城依府,府城依山”的不足,提出了州县合一的主张,所以,经报奏朝廷恩准拆去了府城墙,并对全部城池包以砖石进行了增高加厚扩建,从此,将州县合为一城了。现保留城门还有五座:唐宋时代的三元阁(广储门)、朝天门,明代的五通门、惠吉门、宝珠门,城墙将朝天门、五通门、惠吉门、串联在一起,全长约2600多米,成为长汀悠久历史的见证。1993年,县委、县政府拔出专款100多万元,对古城墙进行了首期修复工程。2002年始,在县政府的引导下,民间有识之士组织起“汀州古城墙文物古迹修复协会”,对古城墙作较大规模的修复。

三洲万亩杨梅基地

进三洲,可以看到漫山遍野的杨梅树,郁郁葱葱。如果是杨梅成熟的季节,就更好看了。万绿丛中镶嵌着星星点点红得发紫的杨梅,会让你忍不住口中生津,格外欣喜!看杨梅,品杨梅,摘杨梅,是三洲旅游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过去三洲乡却曾经是全省着名的水土流失区,全乡山地面积62963亩,全是光秃秃的,又呈朱红色,被人称为“火焰山”。1993年,长汀县林业部门为探索长汀经济林发展路子,解决林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和水土流失治理,投资18万元,引进浙江东魁杨梅,在三洲乡试种了60亩。当时,村民黄勤也自费购买了100株试种。历时四年,发现三洲的土质和自然环境很适合种植杨梅,引进的杨梅树长大了,树势强劲,树冠高大,并且开花结果了。果实红艳艳的,大得像乒乓球,而且味道鲜美,生津止咳,又助消化,深受人们喜爱。杨梅上市后,市场价钱很好。当年,黄勤获利5000元,非常高兴。眼看杨梅在三洲乡能成活,能获利,不少村民都试种杨梅了。村民戴源生1990年在自己的房前屋后种了10株杨梅,后来每株产杨梅30公斤,当年市场价每公斤8元,10株杨梅树收入2000元。他高兴地说,半亩杨梅树,胜过种2亩稻。

2000年以后,福建省委、省政府把治理长汀水土流失当作为民办实事的内容,在三洲乡通过调研,提出做大做强杨梅产地,用5年时间建成万亩杨梅基地,把三洲乡打造成全市乃至全省的杨梅中心产区和加工基地。于是,深化改革,落实体制,引进县林业部门、水保部门到三洲开发种植杨梅4000亩,乡干部带头种植示范园,村干部带头种杨梅,用优惠政策鼓励村民种杨梅,全乡很快掀起了种植杨梅的热潮。全乡农民纷纷种植杨梅,仅丘坊和戴坊就种了3000多亩,全乡共种植杨梅12260亩,实现了万亩杨梅基地。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先锋    下一篇 专利费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