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简称遥感地球所)在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基础上组建,于2012年9月7日成立,为中国科学院直属综合性科研机构。

目录

遥感地球所的成立,旨在于进一步加强中国科学院在遥感与数字地球科技领域的综合优势,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目标,更高水平地开展科学前沿研究,是中国科学院实施“创新2020”的一项重大举措。

战略定位:研究遥感信息机理、对地观测与空间地球信息前沿理论,建设运行国家航天航空对地观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天空地一体化技术体系,构建形成数字地球科学平台和全球环境与资源空间信息保障能力。为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促进学科发展做出创新性贡献,建成国际一流的综合性研究机构。

“一三五”战略规划:明确了研究所的科技布局与学科领域发展重点,即“三个重大突破”和“五个重点培育方向”。同时组建以项目首席科学家、总体组、督评组三位一体的组织管理体系,切实推进“一三五”规划实施。

三个重大突破:建立天空地立体协同对地观测系统、建立全球环境资源空间信息系统、建立新型对地观测模拟系统

五个培育方向:空间数据密集型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航天航空智能对地观测机理与方法、地球系统过程的空间信息模拟、行星与地球全球变化比较研究、“胡焕庸线”的空间观测与科学认知。

历史沿革

1979年,遥感应用研究所成立,开启中国遥感事业的发展之路。

1985年,中国科学院航空遥感中心成立,引进两架遥感飞机。

1986年,中国科学院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建成。 

1995年,建立“地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07年3月,中国科学院党组对全院遥感领域的优势资源进行了初步整合,在遥感卫星地面站、航空遥感中心和数字地球实验室的基础上组建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11月举行揭牌仪式。 

2012年2月,中国科学院党组再次做出全面整合遥感应用研究所和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的战略部署。9月,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12月,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召开“一三五”规划及体制建设战略研讨会。

2013年3月,第一节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

机构

遥感地球所设置科技机构、管理机构、支撑机构、咨询机构等,其中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科院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中科院航空遥感中心是科研与运行工作的主体。

研究所同时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技部、发改委等机构设立的空间技术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陆地卫星数据中心等科研平台与基地。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截至2016年7月,遥感地球所共有在岗人员727人,包括110位正高级人员和210位副高级人员。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国家“千人计划”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优青”4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人,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5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华、童庆禧、郭华东 

国家“千人计划”:施建成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张兵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李正强、刘良云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张佳华、陈方、陈富龙、邸凯昌、顾行发、黄文江、贾立、荆林海、李晓明、李正强、倪文俭、王成、王力哲、薛勇、杨崇俊、张万昌、胡斯勒图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黄文江  、张兵、吴炳方 

研究部门

据2017年8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中科院科研平台3个、省部级科研基地8个、国际组织4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科院科研平台:中科院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中科院航空遥感中心 

省部级科研基地:海南省地球观测重点实验室、国家航天局航天遥感论证中心、国家环境保护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中国陆地观测卫星数据中心、国家高分专项应用技术中心、国家高分专项数据中心、喀什研究中心、三亚研究中心

国际组织:国际数字地球协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国际科学理事会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国际项目办公室、CAS-TWAS空间减灾优秀中心

科研成就

研究成果

2014年遥感地球所共有在研项目1550项(包括新增项目337项)。其中主持(或承担)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重大专项课题30项(新增11项),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项(新增1项),主持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40项(新增1项),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新增1项),主持国家188中国科学院年鉴(2015)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1项(新增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项(新增1项)、面上项目134项(新增19项)、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3项,主持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12项,主持(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财政部和院)重大仪器研制项目7项。

2014年遥感地球所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科技论文519篇。其中SCI检索刊物论文302篇,出版着作10部,申请发明专利29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3项,获得计算机软件着作权登记56项,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5项,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金奖1项,其他奖项2项。此外“对地观测大数据应对气候变化”成果获联合国全球脉动奖项是全球40余个国家中选出的9个获奖团队之一、中国唯一获奖项目,作为第一单位完成的“数字地球科学平台”和“智慧城市空间信息公共服务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通过院级成果鉴定,前者创建了国际上第一个数字地球科学平台,后者构建了一套以空间信息为核心的智慧城市公共平台。 

2015年,遥感地球所共有在研项目1371项(包括新增项目321项)。其中,主持(或承担)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重大专项课题35项(新增7项),主持97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项,主持863计划课题27项,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新增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6项(新增1项)、面上项目143项(新增21项)、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4项(新增1项);主持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12项,主持重大仪器研制项目(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财政部和院)7项。

2015年,遥感地球所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科技论文602篇,其中SCI检索刊物论文321篇;出版着作15部;申请发明专利53项,获得182中国科学院年鉴(2016)授权发明专利28项,获得计算机软件着作权登记95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0项,全国优秀测绘工程奖银奖1项。

科研成果获奖
获奖年度获奖名称获奖类别获奖等级
1984腾冲区域航空遥感应用技术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1985雅砻江二滩水力开发可行性若干问题综合研究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1987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和综合发展研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89黄土高原(安塞试验区)遥感调查与信息系统研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90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研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90“三北”防护林遥感综合调查(公共实验区)的研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91防洪遥感应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92防洪遥感应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92西藏自治区土地利用现状遥感调查与土地利用研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92遥感技术在西藏自治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研究中的应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93SPOT数据预处理系统技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93高空机载遥感实用系统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4地物结构特征与地物方向谱之间关系几何光学模型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96重点产粮区主要农作物遥感估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97重大自然灾害遥感监测评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97国家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7我国金矿成矿模型找矿方向及找矿选矿技术方法研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9基于网络的洪涝灾情遥感速报系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99全国县级农业土地资源遥感调查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2000遥感信息传输及其成像机理研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01海洋渔业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服务系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04西藏自治区“一江两河”中部流域综合开发区遥感动态监测其他一等奖
2004先进对地观测技术农业应用系统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04新型成像雷达对地观测机理与地物识别研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05XX技术研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05XX综合处理系统其他一等奖
2011海洋环境与灾害应急天空地遥感综合监测技术系统及应用其他一等奖
2011基于全球导航卫星信号源的海洋环境遥感技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1真三维道路智能设计方法及系统研究其他特等奖
2012机载多波段多极化干涉SAR测图系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3神东矿区卫星遥感监测业务化运行系统其他银奖
2013生态环境遥感应用处理与分析系统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3基于多源自主卫星遥感的陆海环境关键要素定量化监测技术及应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3天基光学多载荷军事应用技术研究与试验验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4鞍山市森林资源年度监测技术体系研发与应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4基于遥感监测ET的耗水控制研究及示范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14水环境遥感应用工程化处理技术研究与系统实现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4光学综合成像卫星地面处理与应用技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4地震热红外遥感综合信息处理集成系统其他金奖
2014对地观测大数据应对全球变化其他国际奖
20152013年度湖南省粮食种植面积遥感监测项目其他银奖
2015全球地表碳水通量和大气CO2浓度遥感时空模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5城市路表环境遥感监测信息产品提取技术与应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5深空探测视觉导航定位与环境感知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5三亚遥感卫星虚拟地面站系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5国家土地利用宏观监测遥感技术系统及应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学术期刊

《国际数字地球学报》

《国际数字地球学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Earth,IJDE)是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依托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简称遥感地球所)主办的学术刊物,由英国着名出版集团Taylor & Francis Group出版发行。该刊于2008年3月创刊,18个月后即被SCI-E数据库收录。据2017年8月研究所官网显示,该刊被国际上12个大型期刊检索机构收录。

《遥感学报》

《遥感学报》的前身是1986年创刊的《环境遥感》,被EI Compendex数据库、斯高帕斯数据库(Scopus)、俄罗斯文摘杂志(AJ)、波兰哥白尼索引(IC)、日本科学技术文献数据库(JST)、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等收录,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AJD)、中国学术期刊文摘、Chinese Science Abstracts(A辑)、中国电子科学文摘、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收录。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是由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中国图象图形学会、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共同创办,是集计算机图像图形高科技理论、技术方法与应用研究成果产业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学术期刊。该刊是“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被EBSCO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AJD)、中国学术期刊文摘、Chinese Science Abstracts(A辑)、中国电子科学文摘、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收录。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据2017年8月研究所官网显示,遥感地球所拥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

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 

博士后流动站:地理学

二级学科博士点: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 

二级学科硕士点: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

专业学位硕士点:电子与通信工程、测绘工程、农业资源利用、农业信息化 

教学建设

截至2012年底,遥感地球所有在学研究生503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23人),留学生8人,在站博士后40人。

据2017年8月研究所官网显示,遥感地球所研究生导师共90名,其中院士4名、博士生导师44名;培养出毕业研究生1263人(其中博士生537人);自2000年以来,遥感地球所研究生获得全国优秀博士生论文提名奖1人次,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生论文2人次,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23人次。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辽宁法库獾子洞国家湿地公园    下一篇 尹晓东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