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目录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一项具有示范性、导向性和群众性的活动,该项活动的目的是促使青少年深入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激发其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通过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和活动的参与,使广大青少年初步领会科学的方法论,提高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其科学素质的全面提高。按照中国科协的统一部署,自2002年起,原逢双数年举办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逢单数年举办的全国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学实践活动进行整合,每两年举办一届,届数合并计算。整合后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包括发明创造比赛、科学讨论会、科学幻想绘画展览和创新方案设计展示四个部分。
举办创新大赛的根本宗旨在于推动青少年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鼓励优秀人才的涌现;提高科技辅导员队伍的科学素质和技能,推进科技教育事业的普及与发展。
创新大赛每年举办一届,终评决赛时间为每年8月。
创新大赛的举办地点由各省(区、市)申请,经主办单位考察后确定。在前一届创新大赛闭幕式上举行会旗交接仪式。
赛程一般为 3-4月各市报送材料,4-5月省内组织评审,5月向大赛报送材料。
创新大赛分为青少年和科技辅导员两个活动板块,活动内容包括竞赛活动和展示活动两个系列。
竞赛活动包括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和科技辅导员科教创新成果竞赛。
展示活动包括优秀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展、青少年优秀科技实践活动展和科技辅导员科技教育方案展。 另外,设科技辅导员论坛。
参赛者要首先参加基层的选拔活动。省(区、市)级竞赛的部分优胜者,由各省(区、市)按规定名额和要求推荐参加全国级创新大赛。
竞赛活动优胜者由主办单位进行表彰和奖励。展示系列活动优胜者由大赛组委会进行表彰和奖励。
创新大赛接受有关企业和社会机构设立的专项奖励。根据专项奖设立原则,评选出专项奖获奖人员,予以奖励。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由来要追溯到29年前我国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那年11月,中国科协、教育部等在北京举办了“首届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这次展览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邓小平同志为活动题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科学的希望!”这就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前身。
以后的20多年里,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众多老一辈科学家的重视、关心和大力支持下,中国科协牵头先后举办了两项全国性的大型青少年科技活动,即“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和科学讨论会”(开始于1982年,2000年更名为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全国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学实践活动”(开始于1991年)。这两项活动均为两年举办一届,隔年交替在全国各地轮流举行。从1982年起,已先后在上海、昆明、兰州、北京、沈阳、成都、南宁、长沙、天津、西宁、香港、呼和浩特、合肥、福州等地举办。为适应我国青少年科技活动发展的状况和前景,也为了与国际上青少年科技交流活动相接轨,主办单位从2000年开始着手对这两项活动进行改革,将两项活动进行了整合,届数相加,定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每年举办一届。活动内容包括上述两项活动的全部内容。
经过20多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大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等各方面不断汲取国内外成功的经验,使创新大赛能够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体现时代精神,围绕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做出了特色,做出了品牌,在广大青少年和社会各界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目前,“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我国中、小学各类科技活动优秀成果集中展示的一种形式,已成为我国国内面向在校中小学生开展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国家体育运动总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大赛举办地的省级人民政府或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
承办单位
举办省(区、市)科学技术协会及其它相关机构。
委员会构成
创新大赛组织委员会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共同协商组成。组委会办公室设在举办地科协。
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生态环境部、体育总局、知识产权局、自然科学基金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33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将于8月14-20日在重庆市举办。
届时,将有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35个代表队约500名青少年和200名科技辅导员以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国际代表参加竞赛、展示和交流活动。台湾地区首次由中华青年交流协会组队参赛,实现了大赛在港澳台地区的全覆盖。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湖南劳动人事职业学院 下一篇 胡安·福伊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