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上网状况及风险网络调查报告
目录
2018年6月28日,
据调查显示,手机是中老年群体上网主要工具,中老年手机网民占比高达95.6%。不少中老年人喜好网购、查信息、订票、地图导航、上网学习、阅读电子书、网上理财、网约车等等。其中,聊天(71.3%)、看新闻(68.2%)、听歌追剧(50.4%)是他们最主要的上网活动。
从调研结果来看,家庭感情和熟人交际圈维系是中老年人网络社交主要动力,超八成的中老年人常通过社交软件和子女联系。社交平台也是中老年人获取网络知识的重要渠道,77.1%中老年网民主要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上获得网络知识,超过新闻客户端(60.5%)、人际传播(44.1%)等。此外,还有超过一半中老年人常常在网上看视频、听歌等。
调研结果显示,虽说开始跟青年人一样越来越依赖互联网,但相比年轻人,中老年人触网往往面临更多的障碍。比如,输入法运用不熟练(52.8%)、对互联网软件功能不熟悉(45.0%)、担心误操作造成损失(38.0%)、视力不好或手脚不便身体健康问题(37.7%)、手机功能设计复杂(30.2%)等等。
因此,硬件厂商和互联网公司还可以为中老年人上网提供更多的帮助,比如资讯客户端可提供大字版,智能手机时可加入一键呼救、心率监测等功能。当然,亲属陪伴也能一定程度上降低中老年上网障碍。调研发现,独居中老年人遇到的多种上网障碍因素,相比和子女(或孙辈)同住、夫妇二人同住的中老年网民,比例更高。
虽然,互联网极大地丰富了中老年人的生活和社交,但是由于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网络风险花样百出,部分中老年人难以分辨,极易成为受害者。根据调研,中老年网民群体遭遇比例最高的风险包括网络谣言(66.2%)、虚假广告(52.7%)、网络诈骗(37.4%)、低俗色情(29.6%)等。
诈骗是当前公众最关注的网络风险类型之一。有关网络诈骗情况的调研结果显示:30.4% 的中老年网民遭遇过保健品诈骗,25.1% 遭遇过红包诈骗,24.2% 遭遇过中奖诈骗。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中老年网民遭遇过网络传销 (16.9%)、理财欺诈/非法集资(16.4%)、仿冒公检法类的诈骗(15.3%)、网购诈骗(14.9%)、游戏诈骗(6.5%)和婚恋诈骗(6.1%)等等。诈骗类型的多元化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选择其他类型诈骗的比例达到6.7%,高于游戏与婚恋诈骗。
从调研结果来看,中老年网民认为自己甄别网络风险能力一般,比如,对网络传销、非法集资,假冒公检法,食药及生活常识谣言表示不了解比例,分别高达36.2%、33.9%、33.7%,当然,这也与骗局本身的复杂程度有关。有六成以上中老年人有意识提升自身上网行为安全,触网时间越久的中老年网民对于提升自身上网安全的意识越强。
年轻一辈对长辈们在甄别网络风险方面的能力显得较为担忧,认为中老年依然需要加把劲提高自身网上安全意识。对比代填与自填结果显示,72.6%的中老年人认为自己有意识提升上网安全意识,而代填中,这一数据为51.1%。可以看出,年轻一辈认为中老年网民在提升自身上网行为安全方面仍然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如何保护中老年人在互联网上免受欺骗和伤害,子女十分关键,调研显示,当中老年人遇到网络风险时,家人是中老年网民的主要求助对象。有 83.5% 会向家人亲戚求助,35.4% 向警察求助,29.5% 向老同学、同事和熟人求助。年纪越大的网民对家人及亲戚的依赖性越高。
同时,亲友家人也是长辈们学习安全上网知识的最主要渠道。36.5%希望年轻人关注和帮助老年人安全上网。依据中老年网民的居住状况来看,和子女(或孙辈)一起吃住的中老年网民希望年轻人关注和帮助老年人安全上网的意愿,相比其他居住状态的中老年网民更为强烈。
85.1%的中老年网民每天至少上网一次,其中超过三成用户上网超过3小时,在线聊天、看新闻和听歌追剧最受欢迎,担心网络诈骗、虚假广告和网络谣言的中老年网民超过五成……“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中老年人的上网行为与年轻人愈发接近,但也表现出特有的上网诉求。”人民网新媒体智库高级研究员、人民在线副总编辑刘鹏飞指出,中老年人上网行为带有明显的家人和熟人社交属性,期待通过互联网加固情感联系。尤其在“互联网+生活服务”方面,中老年人表现出较大的参与意愿和消费潜力,“值得关注的是,中老年人在网络使用技能方面尚存一定短板,亟待提升网络安全风险意识和鉴别能力。”
目前,全国不少社区街道、老年大学等开始组织中老年人学习互联网使用常识和技能。
“提高中老年人安全上网意识,需要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刘鹏飞建议,一方面网络监管部门要设立包括网络谣言、虚假广告等违法线索和案件的举报受理平台,净化中老年人上网环境,拧紧上网安全阀;另一方面要让更多社会组织、社区、教育机构等关注中老年人上网安全,通过上网技能培训、风险防范宣传等,消除中老年网民上网安全隐患。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