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安徽大学

安徽大学位于中国安徽省会合肥市,是安徽省属重点综合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现任校长为程桦教授。校园内景色秀丽、环境优美,是合肥市“安全文明校园”和全国绿化400佳单位之一。

目录

安徽大学(Anhui University)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安徽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作为安徽现代高等教育开端,学校1928年创建于当时省会安庆市。抗战期间,学校被迫西迁,并一度流散,1946年复校,为国立安徽大学。1949年12月迁至芜湖,几经调整,学校于1956年迁建合肥市,1958年全面恢复招生。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学校进入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尤其是进入国家“211工程”高校建设行列之后,更是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学校现有四个校区和一个大学科技园,校园面积达3200余亩,建筑面积120余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5亿余元,馆藏纸质图书330余万册。现有教职工25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600余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者800余人;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12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名,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2名,入选“皖江学者”特聘教授8名,入选安徽省“百人计划”3名,入选安徽省“外专百人计划”2名,享受国务院和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33名,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53名,入选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8名。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约27000余人:其中研究生5800余人,本、专科生21500余人。

学校有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26个院(系、部),87个本科专业,涉及理学、工学、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现有汉语言文字学和计算机应用技术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5个省级重点学科;建有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1个获得国家CMA计量认证的现代实验技术中心;有6个省级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设有2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建校以来,学校已为国家和地方建设输送近20万名优秀毕业生。学校分别与16个地市签订了多层次的校市科技合作协议,与2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与120多家企业保持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各方面的服务,已成为研究与解决安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主要基地。学校是外交部选拔录用公务员定点高校,为外交部输送了众多专门人才。学校是国家公布的华文教育基地和接收政府奖学金留学生的高校之一,与美、英、德、日等国家和地区的109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智利圣托马斯大学、乌克兰的哈尔科夫大学、阿塞拜疆的巴库大学合作设立孔子学院,成立国(境)外“中国中心”5所。

学校目前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科研特色鲜明、办学条件一流,已成为安徽省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区域创新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国内高校居于先进地位、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

在“至诚至坚,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的指引下,一代代安大人潜心耕耘、励志践行,使得学校的建设发展不断向前推进。面向未来,安徽大学奋发图强、开拓创新,正朝着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稳步前进!

历史沿革

在十九世纪末敬敷书院和二十世纪初创办的安徽高等学堂基础上,安徽大学于1928年创建于当时的安徽省会安庆市,它的诞生标志着安徽现代高等教育步入了一个重要的阶段。1930年6月更名为省立安徽大学。1937年,因日军入侵被迫西迁并曾一度停办。1946年复校,定名国立安徽大学。著名学者姚永朴、刘文典、王星拱、程演生、陶因、陈望道、丁绪贤、郁达夫、周予同、吕思勉、章益、周建人等均曾在安徽大学执教或主持校政。

1949年12月迁至芜湖,与安徽学院合并,恢复校名安徽大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部分系科调往华东地区有关院校,同时调入一些系科,设师范、农学两个学院,并于1954年2月分别独立组建安徽农学院和安徽师范学院,学校建制取消。1956年,在省会合肥市筹建合肥大学,并于1958年9月由毛主席题名为安徽大学并恢复招生。

重建以来,安徽大学倍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1958年9月16日,毛泽东同志视察安徽时,亲笔为学校题写校名。1960年2月23日,邓小平同志亲临学校视察。1998年,江泽民、李鹏、乔石等同志亲笔题词祝贺学校建校70周年。2001年,温总理同志亲切接见了“全国十大扶贫状元”我校教师何家庆教授。董必武、彭真、陈毅、刘澜涛、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曾先后来校视察。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副省长杜宜瑾同志都曾长期兼任校长。

1993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响应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决定重点支持安徽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1996年以来学校相继完成“九五”、“十五”“211工程”建设任务,2006年6月顺利通过国家“十五”“211工程”整体项目验收。目前,学校正积极启动实施“十一五”“211工程”建设。

校徽校训

校徽

2003年9月,安徽大学启用了由艺术系教师设计的新的校徽图案。本着连续、稳重、现代和简洁的原则,新校徽保持了原校徽的圆形构图(取“通达”、“圆通”之意),保留了原校徽使用的毛泽东手书校名,校名的英文译名及建校时间,还保留了学校重建后教学主楼这一标志性建筑作为构图主体,并作适当变形,使其既保持原有的纵深、重叠、延展等基本特点,又与新建磬苑校区的主体建筑群由东向西眺望之景观相似,以示新老校区文化一脉相承,楼的外形像书、像皇冠,楼前加上一组半圆形树冠,更显高大、深远而生机盎然。

校训

至诚 至坚 博学 笃行

此8字中,有6字出自《礼记·中庸》。“至诚”是传统儒家的最高道德境界;“博学”“笃行”则被注为“诚之目”,是达到“至诚”境界的行为指南。“至坚”2字提炼自学校乃至时代对人的品格要求,同是达到“至诚”境界不可或缺的意志力因素。就今天来说,“至诚至坚”是指以诚实、诚信和坚毅、坚定为目标的人生修养过程,可视为对人“德”的要求;“博学笃行”是指以渊博、深厚和笃实、诚笃为指标的学行态度,可视为对人“才”的要求。“至诚至坚,博学笃行”8字联系起来解读,虽不外乎“德才兼备”的意思,但通过对“诚”“坚”“博”“笃”的强调,突出了对学习目的实践和对人成才的道德要求。

安徽大学校训制定于1996年底。1998年,学校在筹办建校7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邀请中国当代佛学家、社会活动家、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题写了校训。

校歌

潜岳苍苍,江淮汤汤。夏商肇启,雍容汉唐。文化丕成,民族是昌。莘莘多士,跻兹上庠。

潜岳苍苍,江淮汤汤。缅怀先哲,管仲蒙庄。高文显学,宋清孔彰。莘莘多士,跻兹上庠。

办学宗旨

安徽大学坚持以上质量、上水平和跨越式发展为建设宗旨,坚持与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密切结合,突出学科建设主线地位,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优化支撑保障体系,深化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水平,突出特色,发挥优势,促使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力争把学校建成综合实力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某些学科或学科方向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动适应和积极推进国家特别是安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和明显局部优势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综合大学,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设施

学校现有34个普通本科教育教学实验室,其中5 个基础课教学实验中心为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内外实习基地120个;由4个分馆组成的图书馆总面积74702平方米;室内外体育场馆建筑面积182191.46平方米;全校单价800元以上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2.809982亿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0410元;多媒体教室座位数23605个、语音室座位数1242个;计算机网络覆盖全校,实现了教学科研、图书文献检索和办公管理的网络化;学校还有文献资源、现代教育技术、网络、分析测试、测控平台、工程计算和生命科学标本陈列馆等公共服务平台。

院系设置

数学科学学院、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法学院、经济学院、商学院、外语学院、管理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政治学系、社会学系、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等20个院系,以及一个独立学院——安徽大学江淮学院。

教学成就

2001年以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以上教研项目84项,校级教研项目78项;在近两次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中,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6项。学校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优质课程21门、校级精品课程34门、校级名牌课程25门;“十五”以来共主编出版教材32种,入选“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4种。

2000年以来,经过7年的实践与探索,学校逐步建立起有利于高素质人才培养、运行稳定的学分制教育管理制度。我校学分制的实施,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多样性、个性化的要求,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近三年,本科应届毕业生年底就业率年年保持在90%以上;报考研究生的录取率近年保持在23%左右;1996年以来,英语专业四级统考通过率保持在93%以上,非英语专业四级统考历届累计通过率一直处于全国高校前列;学校被列为外交部选拔录用公务员的定点高校之一。建校近80年,已为国家培养了10多万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学校已经成为安徽省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

科研情况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

计算智能与信号处理重点实验室
光电信息获取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

教育部电能质量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

国家与地方联合共建实验室:1个

高节能电机及控制技术国家与地方联合共建工程实验室

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

安徽省绿色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中药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共建)
安徽省现代成像与显示技术重点实验室(共建)

省级实验室:10个

安徽微纳电子器件与集成电路设计省级实验室
安徽工业节电与用电安全省级实验室(共建)
安徽高性能橡胶材料与制品省级实验室(共建)
安徽省光电感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
安徽省生物物种资源信息中心(共建)
安徽省新型材料结构与性能测试公共服务系统
安徽省集成电路设计平台
物联网频谱感知与测试研究中心(共建)
安徽省微生物与生物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安徽省中药材产业技术研发中心
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4个
安徽大学中国哲学和安徽思想家研究中心
安徽大学经济法制研究中心
安徽大学农村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安徽大学科学发展观研究中心

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

安徽省生态工程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信息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功能无机材料化学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高校省级实验室:2个

水基高分子材料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磁性材料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时报广告奖    下一篇 领事保护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