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新经济政策
目录
2、在流通方面,1921年5月 ,苏维埃政权通过关于交换的法令,宣布实行产品交换。国家通过合作社组织工业品同农民手中余粮直接交换。同时,允许私人在地方范围内进行商业往来。后因国家没有足够的工业品可资交换,遂放弃产品交换的做法,并取消商业的地区范围限制,允许私人自由贸易。为了促进市场贸易,1921年 10月 , 政府重建国家银行,统一管理货币流通事务。1922~ 1924 年 ,实行货币和财政改革,稳定卢布价值,规定工商业税额。
3、在工业方面,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而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则允许私人经营。1920 年11 月 ,人民委员会发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1921年5月17日 ,国家把一部分小企业发还原主经营 。 7月又决定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赁给本国的合作社或个人。这些租让和租赁企业由私人经营,所有权属于国家。
4、由于商品货币关系的恢复,国家企业和合作社的管理制度也作了改变。国家企新界附近的村落业按部门组成托拉斯,受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下属中央工业处管理领导。托拉斯的财产属于国家,但国家非经合同协议无权动用托拉斯的财产和产品。托拉斯的财务和商业活动独立。职工由各企业自行招用,不再由国家统一调配 。废止劳动义务制。 1921年9月,人民委员会发布关于工资级别问题的规定,改变过去的平均主义作法,实行按生产率高低确定工资级别的制度。1921年10月,政府发布法令给予合作社以完全独立经营的权利。
推动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根本原因则是在于俄国的落后。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一统世界的局面被打破,如列宁所言,俄国打开了资本主义的第一个缺口。但是,就俄国具体国情而言,则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基础方面都欠发达,如何在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面对的一个艰难课题。
列宁在1918年指出:“按国家政治制度以及按工人的政权力量说来,我们俄国无产阶级比任何英国和任何德国的还要先进,而同时按相当完善的国家资本主义组织,按文化水准,按施行社会主义的物质生产准备程度说来,我们俄国无产阶级比西欧最落后的国家都还要落后。正因为这种特殊情形,遂使现时工人们应当向那些决心为苏维埃政权服务,相当认真帮助组织大规模国家生产之最有文化、最有天才和最有组织能力的资本家提出必要的特殊的“赎买”,这难道不明显吗?”列宁深刻的认识到在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生产力十分落后,文化程度低,资本主义尤其是国家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这些均比西欧最落后的国家还要落后的国家向纯社会主义形式和纯社会主义分配直接过渡,是我们力所不及的事情。
正是俄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采取迁回的方式。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践,列宁和俄共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正是基于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深刻反思和对苏俄国情的正确把握,列宁和俄共提出有别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新经济政策。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成功,是立足于多种经济成分──如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的、其他非社会主义的和非资本主义的合作与共存。它反映了无产阶级在掌握政权后应大力发展社会生产这一基本规律,因而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大大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国民经济的恢复取得显著成绩的情况下,为了消灭资本主义成分,建成社会主义社会,1927年后,苏联改变了这一政策。新经济政策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一、列宁新经济政策制定出台时间过短、思想的不成熟,是这一政策很快被废止的间接原因;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1921年春提出来的,到1923年时,新经济政策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于是,列宁将新经济政策加以总结,对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形成了与十月革命之初完全不同的全新的构想。
新经济政策的“新”主要体现在:
第一,在农业政策上实行粮食税,允许农民在交纳规定数量的实物税后,自己处置自己手中的余粮,开放自由市场,允许自由贸易;
第二,实行租让制,搞对外开放。把一部分国营的工矿企业、一部分土地森林等资源出租给外国资本家经营和开发,搞合资企业,引进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
第三,大力发展商品生产,扩大地方流转,把发展商业视为搞活经济的中心环节;
第四,发展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经济形式,包括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租让经济、租赁经济、合资经济、合作社经济、国营经济等多种经济形式。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有关思想是
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主席、政府总理穆加贝时,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曾有过一次评价。他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这段话的核心意思很明确,就是肯定列宁在苏俄初期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路即新经济政策的思路“比较好”。那么,怎样理解邓小平的这个评价?是不是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认识。
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面对国外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双重威胁,苏维埃政府实施了以所有企业收归国有、余粮收集制、普遍义务劳动制为主要内容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为粉碎外来干涉、平息国内叛乱、巩固苏维埃政权提供了重要保证。但随着外来干涉被粉碎,国内局势趋于稳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也开始显露出来,引发了部分农民和工人的不满和骚乱,以至于发生了1921年2月喀琅施塔得暴动。面对严峻的形势,以列宁为首的俄共(布)中央开始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了推行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新政策规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商品经济和一定范围的私人贸易;允许私人开设小型工业企业和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推行后,很快取得良好的效果:人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社会经济逐步恢复,工农联盟得到巩固,社会形势趋向稳定。这种实践的效果说明,新经济政策适合于苏俄当时的实际情况。这是邓小平评价新经济政策“比较好”的第一层意思。
2、再说第二层意思。新经济政策的提出,说明列宁毫不拘泥于固定程式,勇于和善于根据已经发生变化的俄国实际,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提出了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政策思路。然而,列宁逝世后,新经济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和坚持,很快被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体制和政策取代。这种体制和政策后来逐步发展成为“苏联模式”,并被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建设的惟一模式固定下来,用邓小平的话说,就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苏联开创的计划经济模式,为集中各方面资源、迅速地强国强兵,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普遍萧条之时,苏联却欣欣向荣,更显露出这一模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优越性。但是任何模式一旦僵化并走向极端,其弊端也就越来越显露出来,进而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活力。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新的实际,对建设思路作出适时调整以至改变就十分必要而迫切。
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也受到了苏联模式的影响。当年,列宁根据形势的变化,适时地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大胆地采取新经济政策,应该说是顺应时势、切合实际的明智之举。列宁的这种科学的创新精神正是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所需要的。邓小平评论新经济政策“比较好”,实际上是立足于中国当时实行改革开放的新政策的实践需要。
3、接着说第三层意思。由于列宁逝世,新经济政策没有实行多久就被废止了,因此,它还缺乏实践的充分检验;除了新经济政策之外,是否还有更好的发展思路呢?也不能把它说死了、说绝对了。邓小平说“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其中就包含着可以借鉴列宁新经济政策这种思路,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去进一步探索这样的精神在内。
4、最后还有一层意思。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思路可以灵活,具体运行模式会因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不同而可以多样,但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必须要坚持的。邓小平评价新经济政策“思路比较好”,只是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事业这个根本意义上来说的。就是说,不管采用什么具体思路、什么具体运行模式,有一点不能变,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必须有利于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在这次谈话中说的,“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在改革中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就是这个意思。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