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
从1992年起,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科研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发现了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现象和材料,历时二十余年坚持自主创新,创制出了一批增产20%以上的强优势杂交小麦新组合,在国际上率先创立了“中国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很好解决了困扰国际小麦界长达60多年的科学难题和技术瓶颈。
目录
中国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具有完全独立自主知识产权,其整体研发水平和应用速度领跑国际杂交小麦领域。近年来,陆续审定了京麦6号、京麦7号、京麦8号、京麦9号、京麦11、京麦179、京麦21等一批丰产稳产性好、抗旱节水能力突出的节水高效杂交小麦品种。
第二代超高产型新品种京麦9号,在河北唐山最高亩产达到739公斤/亩,创造了高产记录,抗盐碱杂交小麦品种京麦6号,在京津冀环渤海盐碱地多点实收平均亩产达500公斤以上。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研发团队还积极探索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在国际上率先研发了杂交小麦全程机械化制种技术,真正实现了杂交小麦的大面积应用。
实践证实,杂交小麦在丰产、节水、抗旱、耐瘠薄等方面综合优势明显,与常规小麦相比,可增产20%以上,节水30%-50%,用种量减少30%以上,有望加速推动我国北部冬麦区小麦品种的升级换代。
2017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联合中种杂交小麦种业(北京)有限公司推广杂交小麦20余万亩。到2020年,力争推广面积达到100万亩。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