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北石窟寺

北石窟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肃省庆阳市西南25公里处,蒲河和茹河交汇之东岸的覆锺山下,距市区25千米,海拔1083米,现存大小窟龛307 个,石雕造像2126 尊,为甘肃省四大石窟之一。北石窟寺位于庆阳市西峰区董志乡寺沟川村的覆钟山下,蒲、茹两河交汇的东岸二级台地上。包括寺沟、楼底村一窟、石道坡、花鸨崖和石崖东台等5个部分,南北延续3公里。是北魏永平二年(509)泾州刺史奚康生所建。因与平凉市泾川县南石窟寺为同时代开凿,南北对应,故名。
中文名
北石窟寺
地理位置
庆阳市西峰区肖金镇西北覆锺山下
始建时间
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
总面积
 1.7 万平方米

目录

https://lvyou.2345.com/jingdian/beishikusi.html北石窟寺
  现存窟龛296个,石雕造像2126身,计北魏7窟、西魏3窟、北周13窟、隋63窟、唐209窟、宋1窟。另有壁画69.7平方米,碑刻8通,隋-清各代和墨书题记150方,建筑遗迹多处。

165窟是奚康生主持开凿的七佛窟。窟高14.6米,南北宽21.7米,进深15.7米。平面长方形,覆斗顶。内造七佛(均高8米)。夹侍十四菩萨(均高4米),窟门内两侧雕交脚弥勒(高5.8米)、乘象普贤菩萨(高3.5米)和阿修罗天。造像均褒衣博带、秀骨清像。窟顶四披浮雕本生故事“舍身饲虎”、佛传故事“宫中娱乐”等。窟门外两侧各雕一力士。窟内塔基宋代重修,明窗两侧宋刻十六罗汉,窟门内外两壁留有许多宋、元、明墨书碑刻及题咏。此窟共有大型石雕造像23身,四壁还有千佛、飞天、乐人、佛传及佛本生故事浮雕造像110多身,内容相当丰富,是

北石窟寺与甘肃省平凉地区泾川县南石窟寺同时代开凿,南北辉映,直线相距为45千米,故此石窟称北石窟寺。始建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明、清数代增修扩建,形成一处规模宏大的石窟群。窟群面积7500平方米,窟区总面积1.7 万平方米,现存大小窟龛307 个,石雕造像2126 尊,碑刻题记150余方。文物大多保存完整,内容丰富,是世界石窟艺术的珍品,被誉为“甘肃四大石窟”之一。

历史沿革

北石窟寺肇造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即公元509年,和南石窟寺同为北魏泾州刺史奚康生主持创建。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宋、清各代相继增修,形成一处较大规模的石窟群。是丝路北道上的重要石窟。1959年被重新发现。

1961年以后,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多次对石窟进行勘察、测绘和清理,1986年编辑出版《

北石窟寺北石窟寺
  北石窟寺是甘肃四大石窟之一,包括寺沟主窟群,及其北1.5千米处的楼底村一窟(简称北一号),其南1.5千米处的石道坡石窟,花鸨崖石窟,石崖东台石窟群等,南北延续3公里。现窟群面积为7500平米,窟院面积为5000多平米,现存窟龛296个,石雕造像2126身,碑碣8通,壁画96.7平方米,题记150方。主要精华石窟集中在寺沟主窟群。此处有283个窟龛,密布在高20米,南北长120米的黄砂岩崖体断面上。代表洞窟有北朝的165号、240号窟和盛唐时期的32、222、263号窟。雕造内容极其丰富,其千姿百态的石雕艺术,浓缩了陇东汉唐文化的精华,也是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晶,在中国佛教石窟艺术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陇东著名的旅游胜地。 

窟龛因崖面自然形态分为上下两层,以回廊石阶贯通,布局有制,层次分明。特别是165洞窟高达14米,深15.7米,宽21.7米,规模宏大,全国罕见。文物保存完整,内容丰富,其历史、艺术、科学、旅游价值很高。是世界石窟艺术的珍品,这里背山面水,自然风景典雅秀丽。春天姹紫嫣红,鸟语花香;夏日泉水叮咚,凉风习习;秋季霜叶烂漫,硕果累累;冬至瑞雪纷飞,幽静而壮观,人文景观独特。

石窟分上中下三层,其中以奚康生创建的一百六十五号窟为最大,它是以七佛为内容的大型窟。七佛造像宏伟精湛,庄严肃穆,不失北魏造像的光彩和魅力。伴之七佛而雕造的弥勒菩萨、骑像菩萨、手持日月的阿修罗都是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成功作品。除此而外,还有240号窟的北周造像,显示了敦朴厚重的风度。北石窟寺以唐代窟最多,最有代表性的是建于武则天如意元年(公元692年)的32号窟。窟内的大小雕像面容丰腴,秀目含情,飘然欲动,姿态动人,堪称盛唐艺术精品,唐代造像在艺术上达到了新的成就。窟内还保存着隋、唐、宋、金、西夏、元等各代的题记150多则,是研究历史、书法的珍品。题记确切记载了石窟的开凿年代,为研究历代社会生活和发展变化,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文字资料。这些绵亘千余年的雕刻艺术,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是古代艺术匠师们辛勤劳动的结晶。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北石窟寺以寺沟的窟龛最为集中,共编号 282个,窟群开凿在高20米、宽 120余米的覆钟山崖壁上,窟龛上下重叠多达3层。面向西,因周围山崖石质属早白垩纪黄砂岩,砂质均匀,胶结性能较好。造像可分为圆雕、半圆雕和浮雕等几种。以北魏和唐代的最为精美。原窟龛内均有彩绘壁画或图案装饰,现绝大多数已剥落无存。

北魏石窟有窟龛7个。165窟是北石窟寺中历史最久、规模最大和内容最丰富的大窟,位于寺沟窟群的中部下层。窟平面长方形,覆斗顶,高14米,宽21.7米,深15.7米,窟内四壁有宋代重砌的高基坛。造像主体为七佛,分布于东、南、北三壁,其中东壁雕三佛,南、北二壁各雕二佛,佛像之间各雕一胁侍菩萨。佛高 8米,菩萨高4米,均为立像。以如此巨大的规模和突出的位置建造七佛,在国内其他石窟中还属罕见。窟门内南北二侧还雕有高约 4米的弥勒菩萨、普贤菩萨和阿修罗天等,巨大的佛、菩萨、护法像列于一堂,造成了窟内庄严和神秘的气氛。四壁上方雕千佛、佛传及本生故事等,保存比较完整的有窟顶东坡的“宫中娱乐”及西坡的“旃檀摩提舍身饲虎”。窟内造像中的佛、菩萨以半圆雕为主,佛传、本生故事等则采用浮雕形式。造像特点是,佛面相圆润,体魄雄健;菩萨清俊秀美,虔诚含蓄,无论其服饰或气质,都具有明显的汉民族传统造像艺术风格。

唐代石窟是北石窟寺开龛造像最兴盛的时期,窟龛多达 211个,占全部窟龛三分之二以上。除了修凿少数大型洞窟外,绝大部分为方形或长方形浅龛。比较有代表性的窟龛是现编222、32、263等窟。

222窟为覆斗式顶,长方形窟,高6.10米,宽6.48米,深8.40米。窟内东壁正壁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佛高4.05米,比例匀称,庄重质朴,雕刻技艺纯熟,为盛唐时期作品。南北二壁满开佛龛,计约60余个,龛内多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或一佛二菩萨像,造型小巧玲珑,生动活泼,尤其是对肌肉和服饰表现得质感很强,堪称北石窟寺唐代造像中的上乘之作。32窟平面为不规则的长方形,东壁长方形大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像,其余各壁均开佛龛。据东壁龛内南侧阴刻铭文,知该窟开凿于唐武则天如意元年(692)。造像虽已断头残臂,但身躯优美,衣纹流畅,雕刻技艺高超,尤其是力士的肌肤,雕作不仅健美丰满,而且富有弹性,反映了唐代工匠们功力之深。263窟平面近方形、平顶。窟内东壁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南北二壁各雕三佛。除东壁造像保存完整外,南北二壁造像已毁或风化。窟内造像不仅造型准确,线条优美,而且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和精神状态,如佛的庄重,菩萨的虔诚和弟子的温顺,都被刻划得维妙维肖。

五身佛像

222窟的佛像被人们认为是武则天化身。这是一个典型的盛唐洞窟,尽管它也是佛的样子,但头像能给人强烈的世俗感觉。这尊佛像五官轮廓分明,与其他盛唐佛像有著区别。有关专家考察後认为佛像∶「面相圆润,细眉大眼」,显然这是当时人们依照著某位活著的女性所做的雕像。

专家们认为,222洞窟是盛唐时期开凿的,从历史记载来看,武则天当政时期,曾经在全国掀起一个大造佛寺的高潮。如果这尊佛像是依照某位女性雕凿的,那只能是武则天。整个中国历史上被雕成佛像的帝王并不是很多;而一般老百姓根本不会有这种资格;能称得上「细眉大眼」女性模样的帝王,只有

  在北魏时,全国各地都兴起了一股开凿洞窟的热潮,这中间自然少不了帝王将相。在北石窟采访时,记者了解到对七佛石造像的来历,还存有另外一种说法。

不论是南石窟寺,还是北石窟寺,其主体雕像都是七佛,这固然是当时社会的流行,但是里面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有专家认为,奚康生作为一个地方官吏,所有的重大行动都是经过中央政府批准或者授意的。泾州作为北魏宣武帝胡太后的家乡,人们自然要照顾几分,而这位胡太后在中国历史上以崇信佛教而出名,显然奚康生修建石窟得到了胡太后的默许或者支持。否则,一个地方官吏不可能动用如此大的财力来进行石窟寺的修建。

早在北魏初期,人们修建云冈石窟时,佛像就是按照北魏皇帝的几位祖先面貌雕凿的。还有人欲盖弥彰说「非是拜皇帝,乃礼佛而。

北魏从道武帝拓跋到宣武帝元恪正好七位皇帝,奚康生秉「皇帝即当今如来」之旨意,为北魏七个正式皇帝大造七佛,一则歌颂佛教历史,加强佛教正统思想的传播;二则讨好朝廷,歌颂皇帝功德,安抚民众,巩固北魏统治政权。

因此南北石窟寺的七佛,有可能就是按照北魏皇帝及其六位祖先的模样雕刻,这里其实就是,北魏皇室的家庙。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里基·维迪安托    下一篇 谢炳华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