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石龙景区
- 中文名称
- 古石龙景区
- 地理位置
- 河北省邯郸市
- 占地面积
- 60万平方米
- 发现时间
- 1988年2月
目录
古石龙群处在景区中心地带。它西依紫山群峰,东望赵王陵台,南临龙神道观,北连凤凰古台,实属亘古奇观,风水宝地。
大龙首高6米,宽4.3米,目前已挖掘出32米。据测龙体总长约369米,龙身骨节是由一米左右砂岩石块组成,中空,据当地人讲,三十年前还在向外导水。左有一爪。整体看来,气势恢宏,神采飞扬,大有一飞冲天之势,是目前我国境内发现的体形最大,年龄最古,结构最复杂的石龙,堪称”天下第一龙”。
其它九条石龙略小于此,其石质与大龙相同,分左四右五排列在大龙两侧,整个龙群深埋于15米厚的土崖之下,均首向东北尾向西南,首高尾低,形态各异,惟妙惟肖,天然成趣,正应“神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之说。
古石龙群:位于罗敷潭南卧龙坡中,头偏东北,尾偏西南,伏卧于卧龙坡中,头伸出坡外,到坡前河中,有伸头吸水之势。2002年,石龙已发现5条,中间为大龙,左右各有两条小龙相伴,布成了有规则的“五龙阵型”。
大龙龙体潜伏在高15米的卧龙坡的黄土之下,昂首东北,正好面对相距1公里的赵王陵。龙体掩埋之处,均系黄土地质,并无岩石,石龙以其石体独存。构成龙体的石质非常奇特,在石块断面有清晰的(树木)年轮形状,由外向内逐层收缩,石的颜色由浅变深,到“年轮”中心部位颜色最深。龙身由每节长1米左右、高2.5米、宽4.6米的灰白砂岩石块堆砌而成。这些石块形似龙骨、伏卧方向为西南、东北向,倾斜角度约5-10度。
龙身前半部掩埋在第四系地层,周围是灰白色细砂,其上全是黄土。龙身后半部掩埋在第三系紫红色粘土和灰白色砂石中,龙身全长约有300余米,卧龙坡的西坡下可找到尾部。被毁的龙头同龙体部分约100米左右,现裸露在外面的部分龙体有17.5米,其余部分仍全部埋藏在土中。龙体是由厚薄不同的龙节粘接而成,现存的第一节厚0.895米、宽为4.26米、高为2.35米,整个龙体呈6度角逐渐收缩,龙腔中空,前高后低,有复杂的喷水功能。据老人回忆,以前此处曾向外流水,不知何故。从石龙的正截面观察,石龙不是一个实心的龙柱体、而是由龙头、龙骼、龙骨、龙爪、龙尾、龙底盘等部分组成。底盘是一个整体,厚50厘米、宽75厘米,随龙体一起收缩,整条龙伏于黄沙之上。龙爪在龙体左侧,距龙约20米,骨骼完整,骨节有力、骨趾清晰,五指叉开,拇指和食指呈圆弧状,形态逼真,栩栩如生,龙爪露地之处有用力支撑之形,有俯首吸水之势、有低吟浅唱之状,各呈异态。
小龙的龙体与大龙构造相同,石质与大龙完全相同,龙骨直径1米至1.50米不等。小龙形体较少,与大龙并向而卧,体型盘屈有致,俯仰之姿各有不同,与大龙簇拥相随,形成气势磅礴的龙阵。
医家池:又名医家坑,位于石龙南侧,直径6米、深2.5米,依先天八卦布局,清澈见底,水池四周围和底面全是岩石,自古未曾枯涸,而且水位持平,四季如常,更为神奇的是,患皮肤病疥疮的人用此水敷洗疗效奇好,远近闻名。这也是“医家池”得名的原因。
罗敷潭:原名龙池、黑龙潭。呈西北、东南走向,潭长1000米,出口宽200米,潭根宽10米,深20米,据史书记载,潭边有各种奇形怪石,今怀疑与石龙蹦遗迹有关,罗敷潭即传说罗敷投潭而死之所,黑龙潭以此改名为罗敷潭。过去,潭边桑田数百亩,松柏成林,柳树成行。潭的上游,泉眼遍地,泉水常年细流,从潭上落下,汇至潭根,咕咚有声,如音乐般美妙动听。一到雨季,雨水顺山而下,汇至潭根,猛然跌下,水声轰鸣,震天动地,几里以外可闻其声,形成壮观的罗敷瀑布。旧志载:“相传夏季每年有白气起至潭中,上达云际,历久不散,如龙之吸水。”行至潭边,空气清新,使人心爽神怡,是消暑度假之妙地。
为进一步弘扬邯郸县龙文化,古石龙景区将于2010年3月17日(农历二月初二)举办首届龙文化艺术节,文化节期间,将举行大型舞龙、秧歌等民间艺术表演,举办传统的“祭神龙”活动,另外,文化节期间景区门票实行三折优惠,每人15元。此举将进一步促进该县得龙文化研究工作,对提高景区知名度起到积极作用。
2014年5月11日,是天下第一龙第五届“
在市区内乘坐60路可以到达古石龙风景区。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鄂尔多斯市妇女联合会 下一篇 税收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