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元稹
目录
赠元稹
自我从宦游1,七年2在长安。所得唯元君3,乃知定交4难。
岂无山上苗5?径寸无岁寒。岂无要津6水?咫尺有波澜。
之子7异于是,久要誓不谖8。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杆。
一为同心友9,三及芳岁阑。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
衡门10相逢迎,不具11带与冠。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
不为12同登科,不为同署官。所合在方寸13,心源14无异端。
1.宦游:做官。白居易从二十八岁时考科举,开始走上入仕道路。
2.七年:从二十八岁到三十五岁,白居易均在长安先后参加进士、特科等考试。
3.元君:元稹。
4.定交:成为挚交。
5.山上苗:比喻奸佞小人,以同利为朋。经不得风吹雨打。
6.要津:比喻显要的地位,其本义指水陆冲要之地。
7.之子:这人,即元稹。
8.谖(xuān):忘记。
9.“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说结为好友,已满三年。岁阑,岁终。
10.衡门:指代白居易长安居所。
11.具:穿戴。
12.为:因为。
13.方寸:指心。
14.心源:内心。
自从我做官,已经在长安呆了七年了。所交到的朋友只有元稹一个,这才知道找到挚友的艰难。
难道没有小人物么?却经不住一年一度的寒风。难道没有身居要职的大人物么?近在咫尺,但脸色说变就变。
元稹与他们的不同就是,即使经过很长时间也不会忘记自己的誓言。像是没有波澜的古井之水,又像是秋天节节分明的竹杆。
结为好友已经满三年了。二人一起骑马赏花,也一起在雪中共饮。
在家中迎接你,根本不穿戴发带与发冠。二人既可以在春天睡到太阳高照,也可以在秋天夜晚畅聊到深夜。
二人交好不是因为一起登科,也不是因为同署官位。只是因为二人心意相契合,内心深处没有异念杂想。
这首诗是诗人最早赠元稹之作。从《酬元九<对新栽竹有怀>见寄》题下作者原注知,这首诗约作于元和元年(806年)。元和元年元稹以左拾遗屡上疏论时事直言,被贬为河南县(今属洛阳),这首诗就写在这个时候。
从这首诗可以见出,诗人在长安做官的这几年,在交友方面是有教训的,他曾真诚地想结交一些年相若道相近的同辈人,但在政治的风浪中很多人都放弃了自己的节操,也曾为了事业、前途而去攀附过一些达官贵人,但人家时不时地给脸色看。正是在诗人处于交友的怪圈时,元稹出现了。
元稹是白居易最好的朋友之一,二人同登科,同署官,又有同样的文学观念,他们共同倡导了中唐时期的文学革新运动,史称“元白”,是彼此一生的知己。这首诗写的就是作者与元稹的友情。唐诗中吟咏友情的诗很多,此诗当属其中佳作之一,诗中所谓“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的生活情状,是二人交游生活的生动描绘。只有相知甚深的朋友,才能如此不拘俗礼。这样的生活大有出世之感,充满了一种士大夫式的理想情致。在这样的描写之后,篇末突然一个简括的收笔,点出了二人友谊的实质:“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只有知心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这当是亘古不变的交友之道。
“有节秋竹竿”是全诗的主旨。元稹在后来的和诗中,也拈出此句着笔。这是元白彼此对“孤且直”的赞许,也是元白为人处世做官的原则,足以说明元白的相同志趣及其在当时刚正不阿的处世态度。
宋·袁文《饔窗闲评》卷五:苏东坡作《临江仙》词云:“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乃用白乐天“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诗虽承乐天之语,而改竹为筠,遂觉差逊。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后迁居下眭(今陕西渭南)汉族,生于河南新郑贞元十六年(800年)进士。曾任江州司马,杭州,苏州刺史,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及太子少傅,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与元稹齐名。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不仅在中国,在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他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共有七十一卷。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