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圣辉
目录
黄圣辉1936年生于湖南长沙一个刺绣世家,中学毕业后进湖南湘绣厂工作。1956年被武汉市二轻局借调来汉,师承汉绣技艺精湛的胡荣庭、何秀英学习汉绣技艺,将自己的技艺与汉绣完美融合。她曾在武汉民艺戏剧绣品厂(武汉市戏剧用品厂)先后培训了300余职工,徒弟张凤芝被选送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
为了提高汉绣质量,她大力传授针法技艺,规范技术操作,将自己擅长的掺针技术融合于汉绣之中,并根据汉绣装饰性强的特点,进行了规范。用掺针绣制的人物、花鸟、奔马分别陈列人民大会堂、获得国家级金奖。上世纪70年代,她经过反复试验,成功研制出表现凸凹的新针法——“蹦针”(也叫蹦龙针)。这种针法绣制的龙、鱼金光闪烁、活灵活现。黄圣辉的创新,不仅提高了效率、解决了生产难题,还扩大了汉绣题材范围,将汉绣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近年来,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大,汉绣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迈的黄圣辉欣喜之余,也为推动汉绣复兴、寻找更多汉绣传承人而奔波,从武汉纺织大学到江汉大学,从社区宣传到市工艺美术协会举办的汉绣培训班,风雨无阻。
2009年,黄圣辉收徒王子怡。2014年,在其推动下,王子怡相继在江汉大学、武汉大学开设汉绣课程,两所大学都将其列为校级公选课,计入学分。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甚至还有不少男学员。4年间,高校汉绣“弟子”已近千人。
黄圣辉出身于汉绣世家,自幼在母教导下学习刺绣技艺。在从事汉绣艺术工作中,曾拜多名老艺人为师,学习汉绣制作技艺,师承脉络真实清晰,传承有序。在长期的保护和传承该项目工作中,该传承人比较全面、完整、熟练的掌握了汉绣艺术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掌握了汉绣的关键性工艺技术和各种绣法针法,整理、绣制出40余种汉绣针法样本,并将“掺针”运用于汉绣,丰富了汉绣的艺术表现力,形成了自己的技艺特点和独特风格。该传承人的技艺水平,在该地区同样掌握该技艺的人群中具有代表性和广泛的影响力;具有较强的传承能力与传承意愿,致力于在工艺美术行业、院校和社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有一定数量为业界及社会公认的代表性作品,多次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活动并获奖,得到业界同行和社会的认同。
2017年12月28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贵州省妇女联合会 下一篇 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