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铁路
- 中文名
- 辛泰铁路
- 全长
- 161.75公里
- 途经
- 黑旺、源迁、南博山等站
- 北起
- 胶济铁路的辛店站(现名临淄站)
- 终点站
- 泰山站
- 修建时间
- 1958年
- 正式运营时间
- 1981年1月1日
目录
辛泰铁路起于淄河二级台地的辛店,西南行进入山区,至常庄分水岭(70公里+850米处)达本线最高点,标高为366.76米。常庄至莱芜东站地势较平缓,继至范镇站为丘陵地区,再至 泰安站属于较平坦的
辛泰铁路始建于1970年,1974年全线通车。
1985年底,正线全长163.321公里,共有车站24个(含临淄、泰安)。
1959年,
60年代未,山东省根据中央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和国防“小三线”建设要贯彻“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1969年底报经国家计委批准,将辛大铁路(由 胶济铁路 辛店站至 津浦铁路磁莱支线的大石家站)列为国家建设项目。经山东省与交通部(当时铁道部与交通部合并)、冶金部和石油部协商,并筹集一部分资金,先作为地方建设项目列入1970年山东省重点基建工程,1971年正式列入国家大型建设项目。
1970年2月,成立辛大(后改为辛泰)铁路工程指挥部,隶属省重点工程会战指挥部领导,由济南局和 省、地、县派人共同组成。施工队伍有济南局工程总队第二、三、四、七、八工程大队,第一、二建筑工程段,第一线路大修队等单位;原铁道部第二、三铁路工程局, 锦州、
辛泰铁路有隧道22座,比原计划增加1座,隧道总长10960米,占线路总长的6.8%。在这些隧道中只有6座建在直道上,其余16座全在弯道上。隧道密集区段在西桐古至北牟车站之间,有5座隧道,占区间长度的25.8%。口头隧道全长1228米,是全线最长的隧道。隧道所处地区山势蜿蜒、沟谷交错、地势险峻、施工难度大,但又缺乏施工经验和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为此,济南局和济南军区派出人员作技术指导,并派人到陕西梅七(梅家坪至七里镇)线学习隧道施工法,施工中采用了“上导洞棚架漏斗先拱后墙法”。在隧道岩石强度系数f=7地段采用锚杆喷浆新工艺,隧道工程完工后,经测量中线贯通误差均小于允许值。
1985年辛泰铁路隧道概况表
│顺号│ 名称 │ 位置 │长度(米) │ 备注
│1 │西坡 │刘征~黑旺间 │644.74 │
│2 │黑旺 │黑旺~西桐古间│563.63 │
│3 │西桐古 │西桐古~北牟间│329.20 │
│4 │望子山 │西桐古~北牟间│208.71 │
│5 │新村 │西桐古~北牟间│358.30 │
│6 │大河 │西桐古~北牟间│544.00 │
│7 │北牟 │西桐古~北牟间│505.65 │
│8 │南牟 │北牟~ 西石门间│787.87 │
│9 │口头 │北牟~西石门间│1228.32 │
│10 │镇后 │西石门~源迁间│547.00 │
│11 │城子 │西石门~源迁间│305.00 │
│12 │源泉 │西石门~源迁间│987.00 │
│13 │小郭庄 │源迁~ 南博山间│725.00 │
│14 │明峒 │源迁~南博山间│110.00 │整治线路病害时增建│
│15 │ 王家庄 │源迁~南博山间│373.00 │ │
│16 │桃园1号 │常庄~苗山间 │106.00 │ │
│17 │桃园2号 │常庄~苗山间 │519.00 │ │
│18 │杨家横1号 │常庄~苗山间 │194.00 │ │
│19 │杨家横2号 │常庄~苗山间 │204.00 │ │
│20 │孟家峪 │苗山~ 桃花峪间│392.16 │ │
│21 │庙子岭 │苗山~桃花峪间│480.00 │ │
│22 │铜子山 │桃花峪~孝义间│851.00 │ │
1981年1月1日,辛泰铁路正式办理运输营业后,1982年由于张家洼铁矿将其专用线引入蔺家楼站,矿方投资在该站增建4股道;1982~1983年,由济局技术改造计划中投资216.7万元,增设零小项目,其他主要生产设备基本维持1980年现状。
截止到1985年底,发送旅客198.3万人,由于主要运量的原油改由管道输送及其他原因,货运量只有776.4万吨,运量最高的1985年为177.1万吨,仅占原设计年输送能力辛莱间1150万吨及莱泰间2100万吨的15.4%及8.4%。
辛泰铁路泰安-莱芜段已在2015年6.25-7.10基本完成施工,接触网基本建成,到发线延长至1060米,拆除莱芜西站,拆除燕家庄站一条到发线,剩余工作及临淄-莱芜段改造在7.28-9月中旬完成,改造后 临淄( 辛店)-莱芜段将并入未来规划中的京沪铁路东线;7054不再经停一些车站。
揭开这条战备铁路线的面纱,还要上溯到上世纪60年代未,将辛大铁路(由 胶济铁路辛店站至津浦铁路磁莱支线的大石家站,后改为辛泰)列为国家建设项目。经山东省与交通部(当时铁道部与交通部合并)、冶金部和石油部协商。
既然是战备线,除了给人神秘的感觉,它更是有着自己独特之处。“辛泰铁路最大的特点就是桥隧相连的设计,隐蔽性好,不容易暴露。”多年来,在这条铁路上工作的经历,徐大德已经对它了如指掌。“铁路沿线有铁矿、煤矿和石油化工产品,它的建成连结了胶济、津浦两大铁路干线,缓解了济南枢纽压力,起到铁路分流、加强备战和发展山区经济的重大作用。”徐大德说,很多炼油、煤炭企业都依赖这条铁路线,将大量能源物资运输出去。
从过去8对列车,发展到12对货车和一对客车,时间没有磨灭辛泰铁路的作用,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它发挥着更多的作用。“铁路设备的不断更新,让我感觉这条铁路变化特别大。铁路钢轨由每米43公斤,提高到50公斤,再到现在的60公斤,这条铁路线的承载能力也在逐步提高。而列车进出站指示信号也有变化,由人工扬旗的‘臂膀信号机’变成如今的色灯信号机。”一谈到辛泰铁路的变化,徐大德的话可以说是滔滔不绝。
辛泰铁路的建设创下了不少山东铁路建设之最,隧道之多在全省铁路建设上非常罕见。这条铁路线上有隧道20多座,而且这些隧道中多数都在山区弯道上。隧道密集区段在西桐古至北牟车站之间,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口头隧道,它全长达1228米,是全线最长的隧道。铁路线上的隧道所处地区山势蜿蜒、沟谷交错、地势险峻、施工难度相当大,但当时缺乏施工经验、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如何建起,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同时也倾注了无数建设者的心血。
因为当时机械化程度不高,在打山洞放炮时,很容易出现塌方等事故。有这样一组数据,已经说明了铁路线建设之难:辛泰铁路全线自开工至交付正式运营,共死亡77人,重伤111人。这更能说明这条铁路是用汗水和血水筑起的生命线。
张善伟,一名新泰铁路的普通铁路工人,岁月的痕迹,已经深深刻在这个年过半百的汉子的脸上。“当时太艰苦了,一个季度就发一副手套,几天就能磨破了。8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中,每个人只能休息15分钟。”谈起辛泰铁路,曾经参与建设与维护这条铁路的他,更多的记忆就是一个“苦”字。而据记者了解,当时参与辛泰铁路建设的人员大多是从社会上招的民工,还有小部分是铁路部门招收的铁路职工。1970年的12月,他就是通过社会招工干上的铁路,也让他融入到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中。“太艰苦了,无法去形容……”1972年冬天的一件事,让他记忆犹新,因为这件事带给他的病痛一直都在。当时的他在辛泰铁路口头段参与施工,一场罕见的大雪过后,积雪埋住了铁路。“因为当时在口头没有水喝,只能靠罐车往工地上运水,而除雪任务又是那样紧迫。”张善伟紧皱眉头说:“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毛主席语录在当时成了大家排除困难的精神动力所在。长期户外作业,使他们这些建设者手脚麻木,就是回去泡在热水里,也几乎没有知觉。
在那种环境下修铁路,不受伤不死人是不可能的。让辛泰铁路建设者之一的张善伟难以忘却的是,1975年夏天的时候,铁路刚刚开通,在一次整修钢轨的施工中,他的一只眼睛受伤,给他留下了终生的残疾。
辛泰铁路途经很多地方都是偏远的山区,穿越崇山峻岭这也给当地老百姓提供了出行的方便。不少人还亲切地把“辛泰铁路”称呼为庄户铁路。在修建中,这条铁路就引起周边村民、居民的关注,毕竟很多山里人还是第一次见到铁路和火车,坐上火车进城让很多庄户人家走出了大山,也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状态。
张善伟说,当时工作繁重,衣服胸前的布料几天就能磨坏。所以在冬天时,他们都是用草绳子往腰上一系,一是保暖二是干起活来利索,但是在旁人看来,就有些“邋遢”了。尽管穿成这样,但是他们的口粮级别在当时是最高的,每天中午都能吃到白面馒头。
铁路沿线的村民看见他们穿成那样,吃的还是白面馒头,还非常纳闷:“这群劳改犯,吃的都挺好啊!”附近的很多村民可以说是一辈子都没有见过火车,上世纪70年代,当这条庄户铁路开通时,一些没有见过火车的村民说了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话,一直让他记忆犹新,“这大家伙,爬着都跑这么快,站起来不是跑得更快嘛!”每每想起,山区的老百姓能坐上火车,让包括张善伟、徐大德在内的建设者和老铁路们欣慰不已。
虽然是笑话,但是直到现在,辛泰铁路上除了担负着运载能源物资的重担,最常见的乘客就是挑着担子往城里走的农民们。便宜的票价,方便的行程,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列车员看到最多的乘客就是一些山里的农民,乘坐下午的火车从山里把一些桃、杏等水果带出来,第二天早上再回家。整日往返于这条线上,用自己的劳动努力改善着自己的生活,而为他们提供便利交通条件的就是这条往日的战备线,如今的“庄户铁路”。
辛泰铁路的修建和投入使用,也经历了不少曲折。1971年6月,辛泰铁路工程指挥部曾设南仇临管段。全线简易通车后,1975年底由济南铁路局基建处接管。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