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河中学
目录
芜湖市清水河中学占地面积34971平方米,校舍面积22080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景色宜人,草木郁郁葱葱,建筑错落有致。运动广场、休闲广场、文化广场是学校特有的文化景观。学校是芜湖市卫生标兵单位,有“花园式学校”之美誉。
芜湖县在解放后,由于广大农村没有一所中学,安徽省政府和专署决定一九五四年在芜湖县创办一所中学,但由于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水,县内圩堤大都溃破,无法建校。原来安排招收初一新生的计划,只好委托宣城湾址初中(现芜湖县一中)代招。第二年四月八日,芜湖县人民政府成立了以县长朱哲为首的建校筹备委员会着手建校事宜。专署和县政府共同研究,确定校址在清水镇之北,征用了清水乡的28.9亩菜地为建校用地。从七月二十日开始,用两个月时间完成了包括教学楼在内的1118.226平方米的校舍建筑任务。与此同时,暑期内县政府抽调政和区副区长夏春林主持校务,专署调配了教职工十六人,按时完成了第一次初中招生任务。九月二十日芜湖县初级中学(当时校名)初二年级一个班(58人,系接收湾址初中代招学生),初一年级两个班(学生117人)正式开学。 一九五八年,省政府和专署决定将芜湖县初级中学升格为完全中学,中科院院长郭沫若应学校请求亲笔题写校名“安徽省芜湖县中学”,同时还题写了“科学馆”作为兴建科学馆匾额之用。由于学校规模扩大,于是再征校址东边和北边的土地51.5亩,校园面积达80亩。学校基建投资加大,添置了图书、仪器、体育设施,师资力量也得到进一步充实,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1960年秋季高一招收72名学生,初一到高三,年级齐全,成为真正的完全中学。
1963年6月,安徽省委副书记桂林栖同志来校视察,对学校工作予以指导。1964年6月,省教育厅张副厅长也来校检查工作,对充实学校仪器设备曾给予大力支持。
“文革”开始后,1966年6月10日校园内出现了大字报,接着县委派来了工作组,“文化大革命”在学校全面展开了,很快学校就陷入瘫痪状态。一些人趁混乱之际,把校长室、教导处的档案资料洗劫一空,近三万册图书、价值十余万元的仪器也毁损殆尽。一九六九年学校成立了革委会,副主任是姚元才和吴同秀,这个“红色政权”成立以后,着重抓了“一分为五”的分散下迁工作。九月,成立了万春、祠山、大闸、张镇、王拐五个公社中学,芜湖县中学解体,也走完了她艰苦创业、发展兴旺、动乱解体的全部历程。
1969年9月,学校改名为万春人民公社中学,学校在被“一分为五”的同时,校园和校舍也被无偿占用34.4亩和1559.76平方米,把万春人民公社中学挤到原县中校园一侧。1970年姚元才调出,夏春林任革委会主任,王训之任副主任。1971年9月初中部三个年级,高中部两个年级(两年制),万春人民公社中学已是芜湖县“文革”期间最早出现的完全中学。一九七二年春,首届高中毕业生有25人被输送到芜湖中学教师进修学校(芜湖师专前身),以后都当了中学教师。1976年1月夏春林同志去世,黄勋同志任主任,石向东、陈文宣同志先后任副主任。
1977年11月芜湖地区教育局确定该校为地区重点中学。1978年4月,黄勋同志和王训之同志、陈文宣同志先后调出,俞宏图任革委会主任,后来恢复校长职务名称,校长为俞宏图,副校长为石向东。根据芜湖县革委会《关于全县中学领导体制、隶属关系和完全中学设置的通知》精神,万春人民公社中学更名为“芜湖县万春中学”,归所在地万春区领导。 一九七九年开始,学校加强了教学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拔乱反正,医治动乱的创伤。
1980年6月6日,因区划调整,芜湖县隶属芜湖市领导,原来由地区确定的重点中学也随之取消。一九八一年四月十六日,芜湖县人民政府决定万春中学为县重点中学,后由于万春公社创办了一所初中,校名极易与完中混淆,故改“万春中学”为“芜湖县清水河中学”。
由于万春公社新办了初中,减轻了学校初中部压力,这样清水河中学变成了以高中部为主的完全中学。一九八一年九月,巫俊钦同志调入任校长,副校长是徐学忠、陶玉保、石向东,俞宏图任专职支部书记。
一九八二年四月,俞宏图调出,继任专职书记是丁治同志。是年,学校建造了一座水塔,容水五十吨,解决了多年来吃水难的问题,食堂也改用蒸汽做饭,师生生活条件有了改善。
一九八三年九月,巫俊钦同志调出,徐学忠升任校长。这一年,经多方努力,学校收回原征用的土地28.6亩,校园面积扩大了,把四周用大水泥块砌成围墙,长270米,有利于学校封闭式管理。1983年经省教育厅批准,改高中学制两年制为三年制。一九八四年暑期,因干部“四化”的要求,学校进行了体制改革。支部书记丁治,副校长陶玉保退居二线。校长仍是徐学忠,副校长是郑忠秀、石向东、魏兴华。不久,徐学忠和石向东相继调出,郑忠秀任校长兼书记,副校长是强瑞林同志。
一九八七年暑期,学校领导班子作了调整,郑忠秀仍为校长兼支部书记,副校长是居务宗、左申玉。学校各项工作也稳步前进,不断发展。由于高中部人数增加,教室紧缺,学校于一九九O年兴建一幢(三层十二个教室)教学楼,教学条件得到改善。一九九O年左申玉副校长调离该校,强瑞林任副校长。一九九六年四月,校长郑忠秀退休,居务宗升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教务主任梁益民升任副校长,强瑞林仍为副校长。居务宗校长上任后在前任工作的基础上,大力实施四制改革,调整了中层干部队伍,狠抓学校管理和内涵建设,各项工作取得较大成绩:教学质量稳步上升,高考本科录取率和达线率稳居全市农村中学之首,连年受到市教育局嘉奖,学生学科竞赛也多次在市级以上获奖;学校硬件实施不断加强,开发了沿芜屯路门面房,兴建了学生公寓(建设面积1800平方米)和综合楼(建设面积2200平方米),改造了篮球场,新建了校园广场、升旗台,教师集资建造建筑面积达250米的宿舍楼一幢,进行了校园绿化和美化,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学校学生数也大幅度上升,由不足一千人上升到近两千人,人数几乎翻一番。
二OO一年四月十三日,副省长蒋作君在省厅胡平平副厅长、市政府胡培丽副市长的陪同下来校视察工作,听取了居务宗校长的工作汇报,蒋省长对学校工作予以高度评价。
二OOO年七月,梁益民副校长调出。1996年8月调任火龙岗中学校长的杨炳生同志回学校任副校长。二OO一年八月居务宗校长退居二线任调研员,杨炳生同志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教务主任苏自先升任副校长兼支部副书记,二OO二年三月汪全收同志任副校长(二OO五年三月调出),同时进一步充实了中层班子,使学校班子队伍充满了活力。杨炳生校长上任伊始,经教代会审议,提出了“以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强化学校内部管理,优化教学过程为主线,以建设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为根本,以全面提高办学层次和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的五年发展规划,并得以大力实施,学校各项工作快速发展。他充分认识到谁要抢占21世纪教育制高点,就必须充分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手段,为此,学校于二OO二年四月与北大附中签订协议,成为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示范学校,充分享受和利用全国名校北大附中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提升该校的办学层次。学校举行了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示范学校揭牌仪式,芜湖县四大班子领导,市、县教育局领导参加揭牌仪式,并给予高度评价。学校成为皖南第一家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示范学校,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予以报道。学校还抓住高中适度超前发展的有利契机,扩大高中部规模,使高中部达25个班,学生数超过2400人。学校当机立断,基建开始大手笔,兴建了一幢容纳25个标准教室的高中部教学楼(建设面积3300平方米),使学校硬件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学校还狠抓教师队伍建设,通过传帮带等方式培养一支骨干教师队伍,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二OO六三月,由于芜湖市区划调整,学校更名为芜湖市清水河中学,直属芜湖市教育局领导,同时学校也被省教育厅命名为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这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
学校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有高规格的理化生实验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会议室、课堂诊断室,还有一个能容纳500人的阶梯教室(多功能学术报告厅)。学校是安徽省一类电化教育达标学校,理、化实验室按一类实验室标准配置,是芜湖市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先进集体,芜湖市办学水平评估优秀等级学校。
学校现有教职工156人,其中高级教师28人,中学一级教师48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的96人。
在办学五十余年中,先后书写了三个神话:培养了芜湖县教育史上第一位北大学子;培养了芜湖县教育史上第一位清华学子;书写了新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农村中学学生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神话。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高考成绩连续实现大跨越,连年受到芜湖市教育局表彰。高考单科均分和本科达线率始终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多年来的骄人成果,瞩目的业绩,学校因而被业内人士誉为“安徽省农村皖中的一朵奇葩”。
芜湖市卫生标兵单位
芜湖市现代装备先进集体
芜湖市五四红旗团委等
现任校长:胡华秀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HUB 下一篇 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