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西藏农牧学院

西藏农牧学院是西藏自治区唯一一所集农、工、理、管学科于一体的高等农业院校。学院创建于1972年,其前身是西藏民族学院林芝分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命名为“西藏农牧学院”,2001年9月与原西藏大学合并组建新西藏大学,2016年6月教育部批准单独设置为西藏农牧学院。校园占地面积1317亩,总建筑面积188294㎡,固定资产达39616万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377万元;现有纸质藏书46.8万册,电子图书资源总量(含远程)超过201万册(种)。
中文名
西藏农牧学院
英文名
XiZang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College
简称
西藏农院
校训
博学为农,精业兴藏
创办时间
1972年
所属地区
中国·西藏·林芝
类别
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
农牧类
学校属性

211工程(原西藏大学时期)、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原西藏大学时期)、西藏自治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

现任校长
高学(院长)

目录

西藏农牧学院校徽西藏农牧学院校徽

学院现有教职工556人(含援藏干部人才12人,博士服务团2人),其中专任教师335人(不含援藏干部人才),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副教授、副研究员156人,占46.5%;博士27人、硕士195人,占66.3%。有特聘院士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人,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区首席专家3人(

筹建创业
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锅庄舞比赛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锅庄舞比赛

(一)筹建创业时期(1971年——1978年):一段艰难而充满激情的岁月

1971年5月16日,西藏自治区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发出“关于恢复西藏民族学院若干问题纪要”,决定恢复以前撤消的西藏民族学院,将校址从陕西迁回西藏。同年7月,西藏民族学院党委成立了“西藏民族学院迁址筹建处”。9月,在西藏林芝县八一新村选定校址。

1972年5月3日,西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批准了“西藏民族学院总体规划”。1973年5月,校舍房建工程正式开工。1974年12月3日,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西藏民族学院继续在陕西咸阳办学,西藏林芝筹建处改为“西藏民族学院林芝分院”,属地级事业建制,于当月任命组建了分院党委。分院党委在“边迁校、边建设、边办学”的思想指导下,制定了“根据西藏建设需要,在生产实践中培养人才”的办学方向。同年,由西藏民族学院(咸阳)迁来了首批学生:农学65人,牧医61人 ,并在全藏首次招收兽医专业3O人,果林专业39人,商业会计专业17人,工业会计专业23人,工商会计大专班25人,藏族干部文化补习生22人。到年底,在校生达282人。1975年,又从西藏民族学院(咸阳)转入技工专业班一个40人,农业会计大专班一个14人、商业会计大专班一个30人,会计班一个14人。至此,计划搬迁的西藏民族学院有关专业转移完毕。

1978年校舍第一期工程建成,建筑面积31440.79平方米,其中教室3098平方米,实验室774平方米,图书馆774平方米,办公室1410平方米,家畜门诊所684平方米,学生宿舍5919.6平方米,教职工宿舍6261平方米,温室1190平方米,附属小学456平方米,以及大礼堂、卫生所、托儿所等。当时共有在校生524人,其中藏族及其它少数民族学生占总数的77%。教职工420人,其中教师120人,包括第一批援藏教师3人(徐凤翔、任宪威、刘永椿)。设有农学、畜牧兽医、林学、农机水电、财会5个系、9个专业、预科部及化学、物理、生物、金属材料四个实验室。图书馆藏书5万册。

一串串数字背后,是农院筹建者付出的心血和汗水。那是一段每一位农院人都不会忘记的艰苦岁月,筹建者们在黄沙漫卷、满目苍凉的沙石滩上选校址、建校园、造菜地、开果园、筑围墙、搞绿化……他们肩扛手提、挖石运土,如春蚕吐丝、春燕衔泥一样,硬是在尼洋河畔的乱石滩上,建起了一所初具规模的高等院校;他们师生同劳、男女同工,克服了重重困难、顽强奋斗、不知疲倦,有的在筹建工作中负伤,有的甚至永远牺牲在了工作岗位上……这种“吃苦耐劳、不怕牺牲、自力更生、苦干实干、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革命加拼命精神,凝结为“筹建精神”,是“老西藏精神”在学院的具体体现,为农牧学院留下了一笔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巩固发展

(二)巩固发展时期(1978年——2001年):一部奋进而充满诗意的篇章

1978年4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西藏民族学院林芝分院正式更名为“西藏农牧学院”。9月4日,学院隆重召开成立大会。从此,西藏第一所,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所具有首批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理工农业院校在西藏诞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院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指导思想,继续发扬筹建精神,进一步绿化、美化校园,加大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力度。1979年,学院自己动手设计施工建造了教学实习水电站。1985年,建立了高原生态研究所和3569平方米的教学实验大楼,购进各种大中型教学仪器、设备500O多台,装备了33个实验室。1988年建成一座面积4000平方米的图书馆。1991年,原国家农牧渔业部投资修建的干部培训中心落成。随后,农牧学院又先后建起了电教中心,扩建、完善了原来粗糙简陋的工厂、农场、牧场,果园、苗圃等,教学、科研条件大为改观。经过一段时间的拨乱反正,学院工作重心集中到了教学方面。1985年,学院根据西藏经济发展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确定了“多层次、多规格、多种形式”和“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办学方向,重新调整了专业设置,将农机水电系改为水利电力工程系,撤消财会系,将预科部改为基础教育部。1984年,中央召开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国家农牧渔业部、林业部、水利电力部和西北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南京林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对口援助西藏农牧学院办学。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从农业部、水利部、原林业部引进了一批专业干部到学院工作。同时,学院在加大以教学为中心的基础上,科研工作被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学校工作走上正常发展轨道。

为加快西藏农牧林水电科教事业的发展,配合自治区实施“科教兴藏”、“科教兴农”战略,农牧学院党委对学院的发展进行了重新定位:农牧学院必须面向西藏这个特定的环境,把教育与大农业这两个战略重点结合好,培养出西藏大农业所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坚持面向西藏农业,面向西藏农牧区,面向西藏农牧民,坚持为西藏的农业现代化服务;努力发挥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

学院党委带领全院师生员工因地制宜、深入细致地开展各项改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宏观办学机制上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四大系统工程,即完善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建立了把德育放在首位的高起点、低重心、重实效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拓展了“内引外联”的兴校强校路子;进一步加强了党的建设工作。

在教学工作上,师生逐步树立了改革发展观、大农业观、新农牧区观、复合型人才培养观等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学校按照“强基、改老、拓宽、创新”的思路,调整优化了专业结构,完善了教学管理制度。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充分利用内地兄弟院校大力支援的机遇,通过援藏教师的“传、帮、带”和“送出去、请进来”,鼓励在职自修,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

在科研工作上,通过建章立制、规范管理、转变观念、调整科研方向,学校的科研工作实现了从“自发、封闭型”向“主动、开放型”转变;从“单兵作战”向“合理组配、群体攻关”转变;从“单纯为科研而搞科研”向“面向农牧林经济发展找课题、搞科研”转变。

在开门办学的实践中,国家各部委和内地兄弟院校成为学校深化改革的坚强后盾,为学校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人才支持。学校先后与西藏金珠集团、广东省科委等企业、科研部门合作,与拉萨市、山南地区等地区以及林芝地区部分县联合办学,不断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和为社会经济服务的能力。

学院坚持走多层次、多规格、多种形式办学的路子,为西藏经济建设培养更多的建设人才;坚持教学、科研、社会实践三结合的方向,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各项工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机遇+实干+精神”是最突出的特点,是获奖级别较高、数量较多、综合效益较好的时期。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建设等方面共获各项奖励40多项,其中国家级7项,自治区级34项;教师发表在各类期刊上的论文150余篇,获奖23篇;出版著作、科普读物、乡土教材20余种。

稳步提高
西藏农牧学院西藏农牧学院

(三) 稳步提高时期(2001年——2016年):一曲昂扬而充满成就的乐章

新世纪初,开启了农牧学院新的发展里程。2001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亲临西藏实地考察,提出了“重点支持西藏大学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自治区决定将原西藏农牧学院与原西藏大学合并组建新西藏大学,先后作出同时保留“西藏农牧学院”的牌子,“原有的人事、财务、领导体制暂维持不变”,以及“西藏大学对农牧学院实行松散式、科学的管理”的决策,学院一直相对独立办学。

并校初期,学院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的教育理念,实施“科教兴藏”、“人才强区”、“人才强校”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深化改革。加强了学生技能培训和帮扶,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全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和招生工作,建立了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实施“奖、贷、助、补、减”政策,积极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研究生教育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2003年拥有3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对系部及学科专业进行调整,原有农学、林学、畜牧兽医、水利电力工程4个系的所属专业重新布局,调整为植物科学技术系、动物科学技术系、资源与环境系、水利电力与土木工程系等4个系,将基础教育部更名为公共教学部。2010年,结合新形势、新要求,学院将原有的系调整更名为植物科学学院、动物科学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水利土木工程学院和食品科学学院。专业设置科学合理、特色优势日益突显,使学院办学层次和水平进一步提升。

在科研上利用成熟技术,开发特色资源,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成功研制并长期生产了西藏野生桃汁、沙棘汁等系列饮料和“抗雪灾压缩饲料”圣浓系列饲料等科技产品。首次承办了“林业领域重点学科建设研讨会”等较高规格、较大规模的国内学术研讨会。先后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大学林肯校区、挪威—中国•西藏—大学合作网签定了合作协议。选派相关人员到国外留学、培训和洽谈合作事宜,同时,还邀请美国、

西藏农牧学院西藏农牧学院

指导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践立德树人的教育观;坚持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思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追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人才促发展、以学科显特色、以管理增效益的治校方略;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大力开展科技服务,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办学定位:立足高原,面向西藏,服务 “三农”。

办学使命:致力于西藏农牧业发展、高原生态文明传承、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所需的人才培养和科技支撑。

发展目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将学院建设成为专业结构合理、教学质量优良、管理服务完善、社会效益显著的地方农业院校。建校六十年之际(2030年),把学院建设成为高原特色鲜明、优势学科一流的应用研究型农牧大学。

办学层次: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拓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继续教育。

学科专业定位:面向西藏经济积极拓展急需学科专业,面向高原特色稳固发展优势学科专业,实现农、工、理、管多学科协调发展。

师资力量

学院党委、行政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关于加快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人才兴藏战略及区教育工委、教育厅各项工作安排部署,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进一步完善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工作机制,结合学科专业建设需要,积极创建一支政治思想素质过硬、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改革创新意识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志存高远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成效显著。

学院现有教职工576人,另有中组部选派的援藏干部10人。专任教师(不包括援藏干部)360余人,分布于其中:正高(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30人,副高(副教授、副研究员)118人,讲师145人;博士28人,硕士184人; 45岁以下人员304人。高职人员队伍中,享受

西藏农牧学院西藏农牧学院

我们美丽的校园

——西藏大学农牧学院校歌

作词作曲:欧珠

(合唱)啊!美丽的校园

啊!农牧学院

美丽的校园 我们的校园

林海青山 尼洋河畔

辽阔田野 胜似江南

辽阔田野 胜似江南

我们乐在献身西藏农牧

育人成才 重任在肩

啊!博学为农 精业兴藏

崇尚科学 求实创新

各族师生携手并肩

世界屋脊谱新篇啰

(合唱)啊!美丽的校园

啊!农牧学院

美丽的校园 我们的校园

林海云间 尼洋河畔

莘莘学子 志比铁坚

莘莘学子 志比铁坚

我们志在振兴西藏农业

努力学习 勇于探索

啊!草原辽阔 我们拥抱

田野壮丽 我们耕耘

各族师生团结爱国

世界屋脊谱新篇啰

校风校训

西藏农牧学院 学生活动西藏农牧学院 学生活动

校训:博学为农,精业兴藏

倡导教师应学识渊博、造诣精深,倡导学生应打下厚实的功底,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倡导辛勤劳动、精通业务、服务西藏。

校风:爱国、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风尚,倡导广大师生在求学创业过程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老西藏精神和学院筹建精神,汇聚各族师生团结、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副院长云丹加措

党委副书记、院长高学

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春春

副院长郑维列

党委委员、副院长赵垦田

党委委员、副院长郭永刚

党委委员、副院长魏建荣

组织机构

职能部门

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室

学生工作处

党委组织部、人事处

招生就业处

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室

院团委

党委宣传部

计划财务处

教育工会

安全保卫处

教务处、教学督导委员会

后勤管理处

科研处

基础建设规划处

研究生处

图书馆

教学院部

植物科学学院

食品科学学院

动物科学学院

电气工程学院

资源与环境学院

公共教学部

水利土木工程学院

成人教育部

高原生态研究所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北京市教育工会    下一篇 中国江西网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