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南雄中学
目录
南雄中学前身为道南书院(1765年),1906年创办新学;1912年,奉省教育厅命令,改为“广东省立南雄中学”;1924年,改为“广东省立第六中学”;1934年,改为“广东省立南雄中学”;1951年定名为“广东南雄中学”;1981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定为南雄县重点中学;1995年,被评为首批“韶关市一级学校”;2003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2007年成功晋升为首批“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据《南雄县教育志》载:“南雄直隶州知州沈之乾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将道南书院改为南雄州中学堂。委分州曾淞为首任监督(相当校长)。南雄中学原校址在元宝塘,即今县政府招待所。
明清时为道南书院。”由此追溯,雄中渊源可前推至道南书院。道南书院,为天峰书院、凌江书院合并扩建而成。
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南雄知州陈侁在小东门(今市政府、迎宾馆一带)划出地方,辟为“州学”,以教化民智,始开南雄政府办学先河。
至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南雄知府江璞在“州学”之西创办大中书院(其后易名宏道书院、天峰书院)。
乾隆三十一年(1765年),调任南雄知府的苏州长洲人宋淇源,积极倡议地方开明绅士捐钱捐物重修天峰、凌江两书院,并从州学划出地方给书院办学之用,使书院面积增至20多亩。
重修书院工程主要由陈清杨全权负责。此人任官资历长,工作认真负责,“勤襄厥事”,不到半年工程即全部完工。重修后的书院整合了天峰、凌江书院,建有元宝塘、培风亭、泮池和大观楼等,整个书院“规模宏敞,气象整肃”,受人称赞。宋淇源请时为朝廷大司空制府杨锡为新书院命名,杨锡便命之名为“道南书院”,并言“信足彰岭表之先声也”,而“道南”一词,即有把中原文化推及南方之意。
清代南雄人曹忄宾,力学经史百家,热心地方教化,曾执掌于书院,任书院山长(院长),著有《四书详说》、《十三经解》,订正《古诗解》、《历代诗选随笔》、《柱峰制艺》和《天镜阁集》等。清代名宦胡定告官回乡后,主教道南书院,编纂《御篡通鉴纲目测义》,著有《双柏庐文集》。从北宋至清末,道南书院及其前身,在近千年的历史中,以讲坛和书斋为阵地,以思想和文字为手段,在南雄传承中华文明、播洒儒家文化,并在弘扬南雄地方文化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清末“废科举,兴学堂”,道南书院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直隶南雄州知州沈之乾将道南书院改名为南雄州立中学堂,委分州曾淞为监督(相当于校长),是为南雄现代教育制度肇始。书院改制后,开设的课程有修身、读经、算学、词章、中外史学、图画、中外舆地、外国文、博物、物理和化学等10多门,学制4年。其时南雄中学堂有教员5人,其中省高等师范学堂毕业1人;学生40人,文化素质较高,而一些中了秀才的人也来此读书深造。州立中学堂的首届毕业班有40人,他们毕业后,按《钦定学堂章程》均授予贡生出身。
民国二年(1913年),南雄州立中学堂奉命改为省立南雄中学,直属省教育厅,并取消中学堂监督,改称校长,首任校长为毕业于日本宏文书院的英德人陈泽东。
民国七年(1918年),军阀混战,南北交哄,北军由江西侵入南雄,南雄中学图书器具被焚毁一空,教员与学生各自奔逃,学校被迫停顿。
次年,南雄中学暂借城外水南的天后宫和兴隆庵续办,至民国十年(1921年)方迁回元宝塘原校舍复办。
民国十三年(1924年),奉省政府令,省立南雄中学改为省立第六中学,为当时全省十所省立中学之一。是时,广东高师毕业生、南雄人王鸿淮任校长,把中学阶段4年改为初中3年、高中3年共6年,正式实行新学制。但当时只办有初中而无高中。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中山大学毕业生、从化人陆傲霞出任校长,学校报请省政府拨款,开办高中师范一个班,增招初中一个班,学校班级增至5个班。翌年,改省立第六中学为省立南雄中学。
至此,省立南雄中学成为粤北地区两所省立学校之一(另一所为省立韶州师范学校),是粤北的最高学府,更加无愧于百年名校的盛誉。
省立南雄中学自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由陆傲霞(从化人、中山大学毕业生)出任校长后,走上了一条不断成长和壮大的曲折路。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岁月里,学校也多次受到战争烽火的侵袭,虽历经沧桑,仍如屹立城区的三影古塔一样岿然不倒。
陆傲霞在任省立南雄中学校长期间,努力筹措办学经费,聘请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并增设图书室、理化仪器室,购置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的标本、模型和图表,加强直观教学。陆傲霞十分重视体育教学。在其出任校长的第二年,每年4月25日皆举行校庆运动会。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广东省西北区绥靖公署在韶关举行运动会,陆傲霞与时任南雄县长姚之荣率领南雄20多名运动员(多为省立南雄中学生)参加比赛,获得总分第二名。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为便利初中毕业生升学,陆傲霞报省拨款增办高中普通班一个班,并修建校舍。之后,陆傲霞校长参加抗日军队,清远人、中山大学毕业生梁劲继任校长。其时日寇飞机飞临南雄上空轰炸,不少飞弹落在学校附近,令师生惶惶不安,于是报请省政府迁校,获准后在承庆乡谷树塘附近的龙华寺建新校舍。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学校迁往龙华寺新校上课,校长为黄培才(龙川人,中山大学毕业)。是时,省立南雄中学已有高中3个班,初中3个班,成为完备的完全中学。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冬,南雄沦陷,日寇肆意横行,校内器具、图书皆被焚毁殆尽。时任校长的黄云蔚(顺德人,高师毕业)率师生百余人,连夜逃往江头墟,等待省教育厅安排去处,后奉令迁往河源县上莞乡上课。
日本投降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2月,省立南雄中学从上莞乡迁回南雄。因原元宝塘校舍已给县立中学用去,只得在上关帝庙(今雄州街道八一路小学)上课。后经多方交涉,县立中学在下半年退出,学校才在9月得以迁回元宝塘继续办学。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8月,黄继植(梅州市梅县区人,北京大学毕业)任校长,直至新中国成立。黄继植出任校长的当年5月,省立南雄中学举行了40周年校庆庆典活动。
抗战胜利后,社会相对安定,学生来源扩大,省拨教育经费有所增加,到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省立南雄中学已有高中4个班,初中5个班,学生310人,教职员27人,其中大学毕业18人,并有一位清朝的秀才杨学缙担任语文教师。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上半年,学校增至10个班,学生432人。
从民国十五年(1926年)到建国前夕,23年来,省立南雄中学共培养了高、初中毕业生和师范毕业生1102人。在这些毕业生中,有不少成为社会杰出人物。如当年从师范班毕业的尹积昌,后来成为广东著名的雕塑家,广州市著名的五羊石雕和孙中山石雕就是出自他手的经典之作。
作为粤北最高学府的省立南雄中学,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不仅为南雄,还为其他县(尤其是始兴县)培养了大批人才;也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知识人才,也孕育了一批富有先进革命思想的仁人志士,成为南雄革命斗争的摇篮,并使之成为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将在《百年雄中·革命篇》中详述)。
民国十六年(1927),省立第六中学学生会干部,在共产党南雄地方组织的领导下,配合农民自卫军诱杀反动头目、镇压国民党的改组委员,从而拉开了南雄农民暴动的序幕。
民国二十二年(1933),校长陆傲霞报请省拨款,开办高中师范班。
民国二十三年(1934),改省立第六中学为省立南雄中学。
民国二十七年(1938),学校报省拨款增办高中普通班。省立南雄中学成为完备的完全中学。
民国二十九年(1940),学校报请省政府迁往城郊龙华寺新校上课。
民国三十三年(1944),日寇沦陷南雄,校长黄云蔚率师生奉令迁往河源县上莞乡上课。
民国三十五年(1946)2月,学校迁回南雄;7月省立南雄中学与南雄县立中学争执校舍;9月,迁回元宝塘继续办学。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广东省立南雄中学举行四十周年校庆。
1949年10月,县人民政府接管广东省立南雄中学与南雄县立中学,合并成立南雄临时联合中学,高中部设在元宝塘(原省立南雄中学),初中部设在繁荣路(原南雄立中学)。
1950年,南雄临时联合中学定名为广东南雄中学,主办机关为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厅。
1951年2月,南雄中学师生演出歌剧《白毛女》,配合土改运动的宣传。
1959年9月,南雄中学搬到城东五里山办学,后因地质问题和缺乏水电,1962年又搬回原校址。
1960年,语文教研组评为全省文教战线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
1962年,南雄师范并入南雄中学,1964年师范最后一届学生在南雄中学毕业。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卷入南雄中学,下半年开始停课,师生外出串连和在学校“打派仗”。
1968年,工人宣传队进驻学校,揪斗了一批教师,其中一名教师被迫害致死。
1970年3月,南雄中学裁撤,学校教师及财产、图书、仪器等设备瓜分为三,分别搬到主田、黎口、南亩办校。
1974年9月,县委决定城大镇一中从飞机场搬到原雄中校址办学,复办南雄中学。
1977年7月,南雄中学恢复为县的重点中学。
1978年,南雄中学首次评为地区的高考先进单位。
1981年,广东省政府文教办公室35号文通知,南雄中学被定为南雄县重点中学。
1982年,南雄中学评为广东省普教系统优秀集体。
1984年,南雄中学被评为广东省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广东省普教系统先进单位。
1989年,南雄中学被评为广东省深化改革成绩显著单位。
1994年,南雄中学成为首批“韶关市一级学校”。
1999年,南雄中学被评为全国推行《国家体育锻练标准实施办法》先进集体。
2001年11月3日,南雄中学举行建校九十五周年庆典。
2002年秋季,实施办学体制改革,开始裁撤初中部。
2002年10月,南雄市委、市政府利用城市经营的契机,将学校周边共22900多平方米的土地,无偿划拔给南雄中学,使学校占地面积达到148亩。
2003年1月,南雄中学晋升为“广东省一级学校”。
2003年10月,南雄中学被授予“国家级科研教示范基地”。
2004年9月,学校南大门落成。
2005年9月,南雄市委、市政府成立“广东南雄中学百年校庆筹备委员会”。
2009年8月24日,南雄中学最后一幢老教学楼2号楼成功拆除,将于原址建设新教学楼。
南雄中学提出“以人为本,建立适应社会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学习化校园,培养全面并具有可持续发展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的办学新理念。
依据这一理念,该校明确了“严、勤、细、爱、诚、信、美、健”的校训,制定了“团结、求实、勤奋、进取”的校风,践行了“敬业爱生、德高艺精、求实创新”的教风,建设了“尊师爱校、品学兼优、砺志成才”的学风。
多年来,该校秉承光荣的办学传统和优良的校风学风,在推进素质教育、建设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等方面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并积极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有益的探索,教育教学成绩斐然。
严勤细爱、诚信美健
尊师爱校、品学兼优、砺志成才
学校占地148亩,学生逾5千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336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79多人,一级教师110多名;硕士研究生8人,研究生学力33人,省级以上名校长、名教师6人,省级骨干教师28人;设施设备齐全,拥有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室72间,实验楼、图书馆、综合大楼等功能大楼8栋,学生公寓4栋,400米标准塑胶田径运动场一个,塑胶篮球场6个,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在韶关市处于领先地位。
传承着道南百年文明精神,承载着百载岁月沧桑的南雄中学,南雄中学现已成为粤北山区教育的一面旗帜,闪耀在岭南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学校教育教学成绩突出,先后有20多位学生考入北大清华;3人获广东省高考单科状元,8人摘取韶关市高考总分桂冠。
从2005年至2012年,连续8年被评为“韶关市高考优胜学校”;学科竞赛和文体比赛成绩斐然,其中,学校选送的马丽芸同学代表中国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荣获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小轮子自行车冠军,成为韶关市亚运冠军“第一人”。
全国中小学“科研兴校示范基地”
全国体育锻炼先进单位
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优秀学校
广东省一级学校
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广东省普教系统先进集体
广东省“固本强基”先进基层党组织
广东省体育特色学校
广东省“书香校园”
郑光栋
现任校长:刘卫民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