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货币市场
目录
新加坡的银行同业市场(Inter—bank market)是1962年才开始走上规模发展的,当时的外资银行、外汇和股票经纪商为了在清算时取得短期拆入的新加坡元资金,自发组织了现在的银行同业市场。这个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有商业银行、商人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金融公司,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有时为了政策目的也进入银行同业市场。
商业银行进入同业拆借市场的目的是弥补其最低现金准备的不足。按(银行法)的规定,新加坡商业银行必须在金融管理局开立往来帐户,整个帐户体系是一个计算机记帐系统,每个银行帐户上的现金余额不能低于负债总额一定的比例(近年为6%),否则要受处罚。因此每日资金清算时,现金帐户资金不足的银行会向资金充裕的银行拆入(canloans)。其作法是通过电话或配电子屏幕的通话系统向对方报价询价,银行之间可以直接联系也可以借助经纪行,一旦成交之后则接通设在金融管理局的数码化电子记帐系统(Sheet System of Number Keying),有关资金划拨的借记、贷记可立即完成。总的来看,资金清算是统一的,但新加坡的同业拆借在操作上仍是柜台交易系统,并无统一组织。同业拆借市场上活跃的经纪行包括的8家国际货币经纪商中的6家,大量的银行拆借交易是通过它们联系的,因为经纪行与多家银行保持联系,手头掌握各种报价(利率、数量及期限等),通过支付一定的佣金作代价,银行往往可以按比直接联系更有利的价格条件成交。
新加坡银行同业拆借交易没有具体的最小成交额限制,一般的成交数额为500万新元,最低有100万新元的。期限短的可以是隔夜拆借,长的可达1年,但多数是7天左右,而且新加坡的银行拆放期限有较大弹性,收贷和还贷都可以提前,只要提前7天通知对方。有时候银行之间会互存定期存款,期限一般为1个月、3个月或6个月,利率固定,这种定期存款也可以视作同业拆放。从整体上看,同业拆借市场是一种供求决定价格的自由机制,因为1975年金融管理局废除了固定存贷利率体系之后,银行同业本币拆借(指新加坡元)利率除了随国内资金供求变化自由浮动,主要受离岸金融市场价格(SIBOR)的影响,金融管理局的干预也有作用。但后两者相对都是次要的因素。新加坡银行同业市场自从进入80年代发展较快,平均年增24%,到90年代初其年终未清偿余额达170亿新元,每月交易量超过50亿新元,成为新加坡货币市场最活跃、最主要的部分,其利率水平成为整个货币市场乃至整个国内金融体系的主导性基准利率,其交易变化情况则被视作国内金融市场银根松紧的重要信号指标。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银行同业拆借市场除了经营本币新加坡元以外,也进行外汇的拆借。外汇拆借作为离岸性业务与本币同业拆借并行不悖。从市场供求对比看,银行同业拆借的净拆出者多为本地银行和金融公司,净拆入者多为没有本地存款市场的外资银行和从事本币贷款的本地金融机构,因此新加坡的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实际上起着一定的沟通境内外资金市场、配合外汇交易的作用,但是从形式上看,本币与外币的同业拆借在新加坡仍是分开的。
商业票据是指商品流通和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反映债权、债务形成、转移和偿付关系的结算信用工具,是建立在延期支付垫款基础之上的一种无抵押、有期限的借款凭证,其主要形式是汇票、本票和支票。新加坡的商业票据市场主要的交易工具是商业汇票,本票和支票很少,也缺乏类似于美国工商企业发行的商业票据(Commercial papers)的企业短期债券。促使新加坡商业票据市场发展的动因,一个是本区域转口贸易的融资需求。从殖民时代起,新加坡的进出口商在与银行进行来往结算、叙作押汇过程中,汇票作为支付凭证、银行承兑凭证和垫款抵押是频繁使用的单证,汇票的受益人在需要资金周转时往往将持有的汇票背书转让或者到银行办理贴现。另一个动因是新加坡废除汇票开具的印花税,降低了商业票据的交易成本;另外,1971—1974年先后建立的四大贴现行即新加坡贴现公司、国际贴现公司、国民贴现公司和万商贴现公司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业务扩展很快,它们除对商业票据贴现以外,还对国库券、可流通存款单和短期政府公债等进行贴现。由于贴现行在商业票据二级市场上的中介人和流动性保障作用,商业汇票(无论有无银行承兑)在新加坡都是交易者乐于接受的支付和融资工具。
新加坡的商业票据市场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
新加坡的国库券发行可以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1923年新加坡颁布第一部国库券法令,随后国库券开始发行,最初是由各类金融机构和个别法定机构实体以连续经销的柜台式交易向公众发行出售,这个阶段(1923—1965)政府发行的国库券数量相对较少。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独立以后,尤其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新加坡国库券市场扩展较快。1973年1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改国库券发行的柜台式发行为招标式发行,极大地活跃了国内国库券市场。1987年5月,新加坡宣布重组新加坡国债市场(Singapore Government Securities Market,SGSM),并引入无纸化交易系统,使国库券利率更多地参照市场利率而决定,随后又宣布到1992年新增350亿新元各类政府债券发行的计划,这些举措都有力地促进了新加坡国库券和其他国债市场的发展。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