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穿梭外交

穿梭外交源于亨利·基辛格在1973年十月战争之后狂热的外交方式。为了紧急寻求促使以色列军队从埃及和叙利亚领土撤军的方法,基辛格在7个月里往返于各方的首都之间,寻求达成有限的目标。对于一个大国政府中有如此资历的官员来讲,这是前所未有的。1974年1月《纽约时报》曾运用“穿梭”一词来形容这项活动,这似乎已成了难以动摇的完美表述。回顾过去,该术语也被用于表示美国调停者塞勒斯·万斯在1967年塞浦路斯危机中紧急而成功的努力。在那场危机中希腊和土耳其险些兵戎相见。2008年穿梭外交也被用于秘书长个人特使马修尼米兹(Matthew Nimetz )负责调解希腊和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之间的关于后者国名的谈判。

目录

形成背景

1.穿梭外交的根本原因在于十月战争所造成的中东局势的变化。1973 11 14 日,在美国施加压力下,埃及与以色列签署停火协议,十月战争结束。这对美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十月战争打破了以色列在军事上不可战胜的神话,美国再也不能认为以色列对阿拉伯的军事优势将保证中东地位的相对稳定。与此相反,解决阿以冲突则变得十分紧迫。

十月战争在西欧引起的反应与 1967年的“六日战争”有所不同。在“六日战争”期间,西欧国家大多偏袒以色列,法国是唯一谴责以色列侵略的国家。这次西欧国家则转变为采取有利于阿拉伯国家的立场,从而与美国的立场相抵触。中东局势的变化,使美国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其中东政策,使其更加关注阿拉伯方面在阿以冲突问题上的立场。十月战争引起的中东局势变化,改变了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力量对比,改变了美国在中东利益,这是美国改变政策的根本原因。

2.第一次石油危机是美国政策改变的直接动因。在十月战争期间,第三世界反霸斗争领域发生了一件伟大的创举:阿拉伯国家团结一致,采取联合行动,发动了一场气势磅礴的石油斗争,从而引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阿拉伯主要石油生产国先后宣布中断向美出口石油,这无疑打击了美国在世界石油领域的霸权地位。自20世纪 70年代开始,美国国内的石油产量已经不能满足自身的需要,对进口特别是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1973年,美国石油消费量的三分之一靠进口,而进口石油中一半来自中东。当时,美国石油工业的剩余生产能力几乎为零,这意味着美国石油供应无法弥补石油禁运所造成的需求缺口。于是美国政府不得不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石油禁运对美国国内经济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阿拉伯产油国所采取的减产、提价、禁运和国有化措施对西欧和日本的经济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然而令美国难以想象的是,这些国家纷纷与其划清界限,拒绝为美国向以色列空运武器提供方便,表示支持阿拉伯世界的立场。面对阿拉伯世界的强硬立场,在日本和欧洲盟国的压力下,尼克松政府为了解除严重的石油危机,不得不采取措施,基辛格于是施展其外交手腕,竭力使阿以双方尽快走到谈判桌前。第一次石油危机成为了美国政策改变的直接因素。

理论基础

基辛格通过对 19世纪初梅特涅与卡斯尔雷的均势思想与均势政策的精心研究,形成了自己早期的均势理论,并在— 81 —此基础上衍生出 5060年代的“两极”均势战略思想、70年代的“军事两极性,政治多极性”均势战略思想和后冷战时期的“多极”均势战略思想

基辛格的穿梭外交体现出他的外交理论中的均势思想:

其一,全球均势与地区均势的结合。基辛格认为:“美国的责任是照料全球均势,全球均势由一系列地区均势组成。”维持中东的地区均势是美国所要追求的全球均势战略目标的一部分

其二,敌、我、友、中立国家等各支力量的综合实力及它们之间的权力关系 (力量对比 )均衡。

其三,目标与手段的结合及手段的综合性。基辛格强调“逐步外交”,美国在中东的目标无疑是为了称霸中东,控制中东局势,攫取最大利益;在手段上,美国又必须考虑多方因素,不能采用过激手段,否则便会适得其反。

其四,物质与心理因素相结合。基辛格经常强调实力与使用实力意愿的结合,他的均势概念既包括实力的物质均衡,还包括“社会准则和信念等无形事物为基础的心理均衡”。在处理中东问题协调各方时,基辛格更多地调和了各国的心理均衡,进而推动和谈的进行。这些思想为他的穿梭外交的进行提供了理论根基和依据,是推动其政策实施的思想指导和保障。

过程

1974 1 10日,基辛格启程赴中东,开始了和平解决中东问题的首轮穿梭外交。基辛格首先带着以色列国防部长达扬提出的关于脱离军事接触的方案,前往埃及的阿斯旺与埃及领导人会谈。基辛格在耶路撒冷和阿斯旺之间多次往返穿梭,努力在埃以两国方案之间寻求折衷。最后,埃以双方在美国方案的基础上达成谅解。1 18日,埃以签署了第一阶段脱离军事接触协议。埃以脱离军事接触协议是阿以之间第一次直接谈判所达成的协议,它不仅使埃及第 3军团从困境中解脱了出来,而且使埃及收复了西奈半岛部分领土。同时,它也是美国中东外交的一次成功,阿拉伯国家在不久后解除了对美国的石油禁运。1974 4 29 日起,基辛格开始第二轮穿梭外交,往返于耶路撒冷与大马士革之间。叙以在脱离接触的条件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谈判数度出现僵局。基辛格于是开始向以色列施压,迫使以色列做出领土方面的让步。基辛格花了 34天时间,在以色列、叙利亚和另外 6 个阿拉伯国家之间穿梭飞行了41 次,最终于 5 31日叙以正式签署了双方军队脱离接触协议。基辛格的第二轮穿梭外交也获得了成功。

结果及影响

两次穿梭外交,促成了埃以和叙以脱离接触的协议和埃以第二个脱离接触的协议,有效地在短期内缓和了中东地区的危机冲突,解决了武力战争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促进了中东地区阿以和谈进程。对中东和平局势具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在阿拉伯方面,基辛格的穿梭外交赢得了包括萨达特(埃及 )、费萨尔 (沙特 )、侯赛因 (约旦 )甚至阿萨德 (叙利亚 )在内的阿拉伯领导人的好感,缓和了美阿关系。萨达特承认,只有通过美国才能与以色列打交道,而这正是基辛格所期望的。

美国是基辛格的穿梭外交中最大的受益者,具体而言:

首先解决了阿拉伯石油禁运问题,缓解了国内石油经济危机;其次,美国在中东的威望有所提高,不仅缓解了与阿拉伯国家的紧张关系,而且使其产生了对美国的信任感,这有利于美国进一步实现其中东战略目标;穿梭外交体现了美国排斥苏联,独揽中东和平进程,回避主要矛盾,采取“逐步外交”的方式,分阶段解决阿以争端,有力地遏制了苏联对中东局势的影响作用。

基辛格的穿梭外交并不足以解决阿以争端的核心问题:

以色列国的合法存在问题、被占领土问题、巴勒斯坦难民问题等等,而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中东就不会有长期的和平。穿梭外交的实质并不是为了让中东最终实现和平,而是为了实现美国的中东战略目标而做的短期举措,是在进行“胡萝卜加大棒”的两面做法。它使得某些领导人对基辛格解决阿以争端的一些重大问题和赢得以色列让步的能力产生了不现实的希望。所以说尽管穿梭外交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东和谈进程,但它所带来的长期危害甚至要大于短期效果。基辛格的穿梭外交,集中体现了基辛格的均势战略思想,是美国斡旋的胜利,引自美国《新闻周刊》的评价“大师又创造了奇迹”。它是美国中东战略的一个重大胜利,对缓解中东多方冲突、促成与维持和平具有重大意义。在外交理论领域也是个不小的创举,它把穿梭外交作为一种手段和模式固定下来,使在这之前的类似于穿梭外交的外交方式有了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从此,国际上使用穿梭外交方式更加普遍了。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深,国家间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和平发展思想深入人心,冲突与对抗虽仍旧存在,但寻求合作则在更大程度上被国家广泛采用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大多数国家都在积极寻求共同利益,通过协调与会议磋商,使冲突降低至最小化。

穿梭外交是一种很有效的大国协调的外交方式,马岛危机时的美国国务卿黑格斡旋、赖斯为推动美以巴举行三方会谈而进行的“中东行”、克里希纳·梅农的中美斡旋等都属于穿梭外交。这种方式从本质上看,更多反应的是外交实施方的国家利益,但在客观上确实起到了促进和平的作用。由此看出,穿梭外交在现阶段还会发挥一定积极作用,以协调利益促成国家和谈,有利于国际安全局势的稳定,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

处于现代政治舞台的中国正是以和平外交为出发点,多次充当了国际事务的“调解人”,积极开展了穿梭外交。为了实现朝鲜半岛的无核化、维护半岛的和平与稳定,中国政府在2003年首次开展穿梭外交,积极斡旋劝和,先后促成北京三方会谈和六方会谈,启动了通过对话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的进程,缓和了紧张局势。这一努力,不仅将为促使朝鲜核问题的解决创造条件,而且由此过程而形成的机制或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式,将为维护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创造条件,从而形成一个全面的睦邻周边环境。面对如今朝鲜宣布退出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作为其重要邻国的中国应当冷静看待,充分理解朝鲜处境,在此基础上协调各方利益,继续有效地开展穿梭外交,积极促成各方合作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宣城市机械电子工程学校    下一篇 雷格蒙塔努斯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