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十姐妹
- 中文名
- 越剧十姐妹
- 出现时间
-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 出现地点
- 上海
- 得名时间
- 1947年
- 得名作品
- 《山河恋》
- 义演原因
- 反对旧戏班制度
- 名单
- 尹桂芳、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筱丹桂、竺水招、徐天红、张桂凤、吴小楼
目录
到1938年,日寇侵袭浙江,大批绍兴、宁波一带的人士去上海避乱和谋生,为女班进上海演出提供了大量的观众。那时起,“绍兴文戏女班”接踵拥入上海,影响也逐渐扩大,报刊、广告开始称其为“越剧”。
其实,“越剧”两字早在1925年已出现,但不多用,与“绍兴文戏”、“的笃班”、“小歌班”等混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女班在上海落脚后,姚水娟等一批艺人开始实行编剧制,轰动上海,为越剧的蓬勃发展起了打开局面的作用。
“越剧”这一名称也进一步被观众、舆论界和演员所接受,替代了其它名称。
1942年,在袁雪芬为代表的一批演员的倡导下,掀起了一场全面的越剧改革,建立了编导制,还把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搬上舞台,成功地上演了《祥林嫂》。这段时间,涌现了大量的新剧目,创造了《尺调》和《弦下调》,“女子越剧”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后,越剧在党的关怀重视下,组织艺人们进行了“改人、改制、改戏”为中心的“三改”学习,参加了全国、华东地区、浙江省戏曲调演,走上了全面繁荣发展的时期。越剧演出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市,并走向世界,受到国内和法、德、美、苏、比利时卢森堡、荷兰等欧美国家,以及朝鲜、日本、东南亚、港澳地区广大观众的欢迎,为国际文化界所瞩目,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期间,新剧目大量涌现,数以百计的剧目上了银幕和屏幕;越剧新秀人才辈出,活跃在舞台上;越剧唱腔流派纷呈,使越剧艺术更加绚丽多彩。
1)陈艺(浙江越剧团)
2)俞文娟(杭州越剧二团)
3)陈晓红(杭州越剧团)
4)黄美菊(嵊州越剧团)
5)杨慧月(宁波小百花越剧团)
6)舒锦霞(浙江越剧团)
7)王杭娟(杭州黄龙洞越剧团)
8)陈雪萍(杭州越剧团)
9)朱晓平(平阳越剧团)
10)赵海英(宁波小百花越剧团)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 下一篇 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