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古都

《古都》为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创作的中篇小说。书名“古都”指的是日本京都。该作在1961年10月至1962年1月《朝日新闻》连载,1962年1月出版。该作是川端康成196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三部作品之一。《古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中,川端康成运用清淡、细腻的笔触,叙述了千重子和苗子这对孪生姐妹的悲欢离合,以及人世的寂寥之感。作者把自己的关注、同情与哀叹,都给予她们,写了她们的辛酸身世和纯洁爱情,还写了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故事在寂静中开始,在寂静中结束,把读者带到了一个浓重的凄凉的意境,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本人的虚无、厌世的思想。 作品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悬殊以及由此造成的人情冷暖、世俗偏见等社会现状,也表现了日本人民的纯朴和善良的情感。
作品名称
古都
外文名称
古都(日文原名)
文学体裁
中篇小说
作者
【日】川端康成
字数
约95000
首版时间
1962年

目录

古都 古都

幼女千重子因双亲穷苦,遭到遗弃,由商人太吉郎夫妇收留,照日本传统的老规矩抚养成人。千重子为人正派,对自己的身世已暗自怀疑,促成多愁善感的情绪。按日本民间的迷信说法,弃儿会沦为终身不幸,她常为此苦恼不已。而且,千重子又是个孪生女儿,所以多背负一层受人耻笑的标志。有一天,千重子在京都郊外的北山,遇见当地一个美少女。她发现那正是她的孪生姐妹。娇生惯养的千重子同身材健美、自食其力的苗子,逾越社会地位的悬殊,情投意合,和睦相处。由于两人容貌惊人的相似,闹出一些阴差阳错的误会。

作品目录

一、春花四、北山杉七、松林的翠绿
二、尼姑庵与格子门五、祗园节八、深秋的姐妹
三、和服街六、秋色九、冬天的花 

创作背景

孤独凄凉的童年生活,使

千重子

生长在优越环境中,被养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的千重子,正值豆蔻年华、容貌照人之时,在春光明媚的季节里,竟然满怀悲愁凄苦,深感韶光易逝、好景难留;面对青梅竹马的男伴水木真一的爱心吐露,作为一个少女,她本来应该感到无比的幸福和甜蜜。但是,她不仅没有这种感觉,反而对自己的不明身世深感痛苦,心底里充满了弃儿的辛酸苦楚。这样的小说开头,在读者面前初步勾勒出了一个极其温柔美丽而又无限缠绵哀怨的少女形象。

千重子的哀怨不仅仅是触景生情感时伤怀式的,而且成为她生命意识的一部分,散发出谜一般诱人的魅力。“泪眼描将尽,愁肠写未出”正是此种写照千重子的哀怨明显地反映出日本民族含蓄徽妙难以言说的普遍心理特征。正如樱花的神韵深深地熏染渗透在每一个日本人的心灵中一样,千重子正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而且,从当时社会上人们歧视弃儿的态度来说,无疑会造成千重子对自己出身的异乎寻常的敏感。在她的意识深处,永远不可能消除对出身的疑虑,哀怨也由此源源而生。小说描绘千重子的衣着,说她不像一般少女那样喜爱明丽鲜艳的色彩和服装,就连身上系的腰带也显得过分的素净了。无怪乎她的养父佐田太吉郎,虽然自己热衷于追求现代抽象派画家那种荒凉、病态的画风,但当他看到女儿发自内心地痴迷着素净的色彩,则感到隐隐的忧伤和不安。

苗子

妹妹苗子虽然没有被父母遗弃,但由于双亲过早双亡,她不得不独自生活在北山的小村庄里,靠做些伐木的苦力来养活自己。姐姐现在是富家小姐,又有教养,苗子认为自己肯定不能适应小姐家的生活。苗子只去绸缎店看望过姐姐一次,为的是让姐姐看看自己穿和服的样子,那和服正是姐姐送的。苗子很清楚自己的身份,不愿意给姐姐带去任何的麻烦,所以打算以后不再去见姐姐,只希望姐姐可以到北山来看望自己。

苗子不明白为什么被父母遗弃的是姐姐而不是自己,她觉得父母正是因此而受到了惩罚,可是自己那时也是一个婴儿,所以只能请求姐姐的原谅。苗子认为姐妹两人身份悬殊,而到底是姐姐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最终,苗子选择了在飘着细雪的清晨离开,消失在了姐姐的生活中。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古都》是一部充斥着浓郁的日本传统文化气息的作品,作品通过对古都的名胜古迹、传统节日风俗等的描写再现了京都的古风名胜,表现了作者对日本传统文化之美的欣赏和深入骨髓的眷恋。

但是面对强大的西方文化的入侵,日本传统文化在逐渐走向衰落,作者为此感到惋惜和孤独。川端康成积极的对日本正逐渐衰败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精神的追寻,不是因为他个人所需要,而是作为一个民族,必须要找到自己的位置,不能随波逐流,民族性的文化不能轻易放弃,更不能随意丢弃,川端康成在自己文学创作中也表现出和传统文化高度的统一。

《古都》是川端康成末年之作,讨论川端康成一贯关心的主题,包括:两性之间的鸿沟、两性差异的焦虑、单纯无邪的向往、人间和自然的结合、环境和个性的结合——古都同时探讨居住战后古都京都的艺术家对现代与传统的爱憎情理,现代很吸引人,又使人迷惘,社会在变,大众的文学品味也在变,如何在现代化过程中站得住脚而保留传统性质是个大问号。

艺术特色

情感描写

《古都》这部小说中的思想基调是

《古都》和其他两部中篇小说,于1968年获得诺贝尔奖委员会审核通过,由于以丰富的感情、高超的叙事性技巧、并以非凡之敏锐表现了日本人内在精神的特质,据以颁给川端康成诺贝尔文学奖。其他两部为《

中文译本
高慧勤/译(繁),《古都》,桂冠图书公司,1998年出版
唐月梅/译(繁),《古都》,木马文化,2002年出版
叶渭渠、唐月梅/译,《雪国、古都、千只鹤》,译林出版社,2002年出版
唐月梅/译,《古都》,北京出版社,2003年出版
唐月梅/译,《古都》,南海出版社,2014年出版

作者简介

川端康成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日本新感觉派作家,小说家。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幼年父母双亡,其后姐姐和祖父母又陆续病故,他被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一生多旅行,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文学的阴影很深的底色。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次)杂志。1924年毕业。同年和横光利一《不是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手法纯熟,浑然天成。

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艺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鹤》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亦是首位获得该奖项的日本作家。1972年4月16日在工作室自杀身亡。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    下一篇 桑克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