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陈健秋

陈健秋,最为知名者为著名剧作家陈健秋(1932—2002),湖南湘阴人,前省政协委员、省文联主席团成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其主要主要作品有话剧《枫树湾》、话剧《梅子黄时》、《今天星期七》、《水下村庄》;湘剧《马陵道》(获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昆剧《偶人记》(获曹禺戏剧文学提名奖)、《水下村庄》等;期中《马陵道》获文化部文华大奖、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一等奖;有《陈健秋剧作选》出版;以文学顾问名义修改的电影《刘少奇的四十四天》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广电部华表奖。
姓名
陈健秋
出生地
江苏南京(祖籍湖南湘阴)
出生日期
1932年9月25日
逝世日期
2002年
职业
著名剧作家,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
代表作
《梅子黄时》《今天星期七》《水下村庄》《马陵道》

目录

陈健秋陈健秋

陈健秋(1932—2002),

陈健秋先生的夫人是原湖南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

配图配图

任何一个杰出的艺术家是不会轻易满足自己已取得成就的,陈健秋便是如此,他的《

陈健秋与《雾失楼台》(湘昆)演员合影陈健秋与《雾失楼台》(湘昆)演员合影

20世纪80年代,中国戏剧舞台涌现一股探索热潮。

陈健秋创作执笔的电影《枫树湾》DVD封面陈健秋创作执笔的电影《枫树湾》DVD封面

中国戏曲新时期以来,戏剧观众流失现象迫使戏剧工作者们从里到外对戏剧陈规旧习进行质的更新。陈健秋也在创作中力求突破过去单一的创作思维,摈弃功利性因素。他没有象当年的某些同行那样,刻意去创造一个标新立异的前卫形式,或者营造一个晦涩难懂的故事情节,而是取传统易卜生式社会问题剧模式精华,不断深化、丰富、拓展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创作道路。

整个80年代,陈健秋都在进行创作上的自我探索。《梅子黄时》以多角度、全方位的现实主义关照方式,围绕老实巴交的冯谷雨状告厂供销员韩杰一案,展现顾元贞与沈国材、顾细贞与冯谷雨两对夫妻离离合合的故事。剧中,作为自然现象的“鱼”化身成一个无名角色,点染剧情。同时,准“三一律”式剧作结构的《梅子黄时》奠定了陈健秋在中国当代剧坛的地位。

进入90年代,陈健秋从自我探索中走出,毅然选择了现实主义回归这条路子,在解构中建构着自己独有的剧作模式。他的《水下村庄》讲述了60年代初,雾溪人民为修水电站,不得不移民到荒凉的丝茅洲居住。二、三十年后,以柳湘涛为代表的这批移民回到雾溪,帮助那里的山民脱贫。陈健秋出于对我国农耕文化的考察,从总体上把握全剧厚重的现实主义基调,其中又不乏抒情色彩。

水下村庄》既是由一幅幅大色块历史画面自然组结而成,又是一个按客观时空顺序展开的完整故事,“片断组合式结构”与传统开放式叙事法则被陈健秋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水下村庄》更以其史诗式的宏篇,承载了中国农民吃苦耐劳、敢于负重的精神实质,在现实与浪漫中交融着历史的沧桑。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李龙云    下一篇 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