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宝军
- 姓名
- 高宝军
- 出生地
- 陕西吴起
- 出生日期
- 1973年8月
- 职业
- 公务员、作家
- 主要成就
- 获得冰心散文奖
- 代表作
- 《乡村漫步》《吴起古城寨堡初考》
目录
高宝军,延安市政策研究室。系
2013年7月,高宝军主动向组织申请援藏,从革命圣地延安来到世界屋脊的阿里地区普兰县。三年来,他忘我地工作,无私地奉献,带领普兰干部群众抓党建、促发展、保稳定、惠民生,在祖国最艰苦的地方谱写了一曲人生壮歌。
三年前,说起普兰县的基层党建工作,大家都摇头叹气,说起现在的基层党建工作,没有人不翘大拇指,夸奖高宝军点子稠、思路清。
高宝军到普兰时,基层党建工作年投入只有12万元,党建工作在阿里地区处于倒数位次。通过调研,他找到了普兰党建工作滞后的症结:责任夯得不实,资金投入不足,工作思路不清,特色亮点不够。为此,他结合普兰实际,提出了“以党建保稳定、以党建促发展、以党建惠民生”工作思路,坚持“书记抓、抓书记,重点抓、抓重点,经常抓、抓经常”的工作措施,使党建工作迅速由后进变为先进。在落实党建责任上,他建立了县级主要领导包抓党建示范乡、县委常委包抓党建示范村、县级领导联系党建示范点、党员干部包建党员示范户等机制,严格了奖惩考核,有效地解决了有人管事、有人干事的难题。在边境党建上,形成了分裂活动零参与、边境山口零出入、公共安全零事故、刑事案件零发生、矛盾纠纷零积累、辖区群众零非访的“六零创建”活动,实现了党建和维稳的有机结合,得到了自治区党委的充分肯定。在阵地建设上,多方筹资1100余万元,对县学校、3个乡(镇)和10个村(居)党员活动阵地进行改扩建,确保了有阵地开展活动,多油等3个村已打造成全地区标准化建设示范点。连续两年,普兰党建工作被评为全地区第一名,阿里地委两次在普兰召开党建现场会。
普兰自然条件艰苦,老百姓居住分散,一定程度存在上学难、出行难、用电难、吃水难、买菜难等问题。高宝军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反复在会议上强调:“没有民生的改善,党建工作就会失去根本!”
为此,他把民生工程作为党建的主要内容,积极整合资源,统筹项目资金,大力实施连心路、放心水、省心电、舒心房、可心菜“五心工程”,全面加强各项民生工程建设。先后投资2.87亿元,新修乡村水泥路50公里,解决了县城、三个乡(镇)和农村的用水问题,建成总容量2500千瓦电站、农牧民安居房570套,新建美丽乡村3个,建设500亩大棚蔬菜基地一个,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切实搭建起党与群众的“连心桥”。
在实施这些民生工程中,他走遍了普兰的村村组组、家家户户,全县没有一个人不认识他。在普兰的田间地头、基层村组,经常能看到他一身灰尘一脸汗水。他经常说:“组织把我分配到普兰,我一定不负组织重托,不让普兰人民失望。宁叫身体透支,不让使命欠账。”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三年来,哪里有急难险重任务,哪里就能见到他的身影。“4?25”地震时,他进寺庙、跑牧区、爬雪山、翻深沟,夜以继日奋战在一线,在霍尔乡帮仁村指导帮助群众转移物资时,他一头栽倒在地上,幸好司机洛桑师傅喂他吃了速效救心丸才脱离了危险。当干部群众劝他回县城休息时,他毫不犹豫拒绝:“这时候群众最需要我们,我们怎么能离开!”
2015年遭遇重大雪灾,他踏着半人深的积雪,和乡镇干部几天几夜坚守在牧区指导抗灾。他自己脸冻得褪了一层皮,脚冻得鞋都脱不下,但牧民的牛羊却很少有饿死冻死。三年来,他每年只轮休一次,在出现重大灾害时,农牧民群众家里有困难时,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2015年,他的母亲在老家做了两次手术,但由于羊年转湖维稳任务重,他最终没有向组织请假,为此,他曾经在夜里偷偷哭过好几次。现在,你翻开高宝军的柜子,里面有基层群众、寺庙僧人自发送给他的28面锦旗,这一面面锦旗背后,都有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身为一个县的主官,不管你知识多渊博,自身多干净,如果不干成几件摸得着看得见的事,就算不上很好。”高宝军做到了。
到普兰后,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建设全国文化旅游名县、西藏边贸经济大县、藏西生态园林城市、阿里农牧示范基地”的发展思路,通过“党建助力、党员聚力”工程,把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力量凝聚到发展稳定中心任务上来。三年来,启动了投资1.95亿元的普兰国际小商品市场,通过援藏投资2450万元建起了普兰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建立了蔬菜种植基地、牦牛运输队、建材预制厂、砂石料场等13个以村党支部牵头的村级经济合作组织,加强了县城和乡(镇)小城镇建设,狠抓了涉及社会事业、精准扶贫和重大基础设施等18个方面的重大项目。三年来,普兰县级财政收入增长16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0%,固定资产增长260%,城乡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我没想到自己不跑不送,也能被提拔到乡党委书记的岗位。”在副科位置兢兢业业工作多年以后,已经对“当官”无望的尼玛在担任霍尔乡党委书记后激动地说。
担任县委书记后,高宝军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民主集中制,严格落实好干部标准和“四铁”、“三个特别”要求,坚持党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制度,带头履行“一岗双责”,对一些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及时提醒纠正。在“三重一大”方面,他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杜绝亲属朋友插手工程项目。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他责成纪委明察暗访,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严肃处理,有效遏制了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的不良风气,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任职以来他没有为自己搞过任何特殊,没有在县上报销过一分钱票据,没有进过一次娱乐场所,没有参加过任何与工作无关的宴请,没有在任何项目上介绍过工程队。任职以来,普兰县连续被评为全地区“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县。” [3]
先后被评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连续三年荣获“优秀援藏干部”称号。
1.《
1.《陕北人喝酒》
陕北人喝酒特点明显,内涵丰富,要体味其中情趣,你就得一看二听三品摸。只有这样,你才会在不同地方、不同场合上感受到陕北人的豪爽、血性和大气,体会到陕北人的诚实、淳朴和热情,了解到陕北的民俗、民风和民情,领略到陕北人喝酒的气势、内涵和精神。看点有三处:一看热闹,二看气势,三看醉汉。
看热闹,最好的地方是婚庆嫁娶、开张庆典,最佳的时候是“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这时候的宴会:桌桌人扎堆,个个绽笑脸,席口有人“打通关” ,桌子四周人围满。“打关”人多为气壮量大的男子。
2.《生育》
陕北人重视生育,特别是对生男孩更重视。每一个男孩子的出生都伴随着许多人的欢呼,欢呼者不但有本家,还有亲戚、朋友和街坊、邻居。凡生了男孩的家庭,基本都要给孩子“闹满月”,都有人来祝贺。祝贺别人有了儿子或者孙子是最起码的礼貌。不懂得这一点或不认真对待此事的人很难立足,人们会说他“没人味”。
一个小男孩从很小就得接受一些奇特的教育,这种教育渗透在细节之中。睡觉时,大人会要求他们仰面平躺、手按小腹,图的是养精;小便时,会要求他们咬紧牙关、提起肛门,为的是蓄锐。人们把未婚的青年男子称为“没泄腰的后生”,口气中含有赞美,但更多的是期待;把未婚的姑娘称为“黄毛女子”,口气中一半是遗憾,一半是叹息。连续生了几个女孩,人们会给她起个男孩的名字,期盼下一个是男孩。----
3.《赶集》
赶集是陕北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集日是他们的商品交流日,人际交往日,信息获取日,身体休息日,心情放松日。
集市的地点大多在县城和乡镇政府所在地,个别偏远地方还设在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庄。时间有两种,一旬两集的:有逢五逢七的,有逢二逢八的;一旬三集的则三六九、三五八、一四七不等。
陕北人男女老少爱赶集,只是关注的重点有所不同。年纪大的人盼望能在集市上遇见几个熟人,因为周围的同龄人越来越少,必须扩大半径寻找。年轻人希望在集市上展示一下自己的丰采,看有没有意中的姑娘,就是没有具体收获,也 “混个脸儿熟”,为日后打个铺垫。小娃娃盼集日比盼奶还急切,一图看热闹,二为买玩具,城里的稀奇事和稀罕物让他们感到无比的神秘。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