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天津评剧院三团

天津评剧院三团始建于1968年,前身为蓟县评剧团,2009年破格升为天津评剧院三团。该团现有演职人员55名。自建团以来,他们以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为宗旨,走平原、进山村,风雨兼程四十多年,行程数万里,送戏万余场。他们以四十多年的顽强拼搏和无私奉献,诠释了对文化事业的热爱和对农民观众的无限忠诚,在文化战线上谱写了一曲壮美的乐章。
中文名
天津市评剧院三团
原名
蓟县评剧团
建立时间
1968年
地址
天津蓟县武定街33号  
邮编
301900

目录

天津市评剧院三团,建立于1968年,是具有近40年艺术实践的专业表演团体。剧团阵容整齐、实力雄厚、团风优良,

天津评剧院三团天津评剧院三团
演出风格淳朴、独特。该团以排演传统剧目和编演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剧目为主。传统剧目有《窦娥冤》、《牧羊圈》、《打神告庙》、等30余出。创作演出的现代戏《

1995年和2000年,分别走出国门赴

以艺术质量求生存,以作风过硬树信誉,以爱岗敬业促发展,为振兴评剧艺术事业而奋斗

相关报道

天津评剧院三团:风雨四十多年情洒山水之间

据北方网2014年10月23日报道,天津评剧院三团始建于1968年,前身为蓟县评剧团,2009年破格升为天津评剧院三

天津评剧院三团演出剧照天津评剧院三团演出剧照
团。该团现有演职人员55名。自建团以来,他们以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为宗旨,走平原、进山村,风雨兼程四十多年,行程数万里,送戏万余场。他们以四十多年的顽强拼搏和无私奉献,诠释了对文化事业的热爱和对农民观众的无限忠诚,在文化战线上谱写了一曲壮美的乐章。

一、为了让农民看上戏,再苦再难也情愿。蓟县,山青水美,是天津市的后花园,古称渔阳,是著名的边城要塞,也是冀东革命老区,多数乡镇地处山区和半山区,交通极为不便,能看上一场大戏,是山区农民多年的期盼。剧团领导班子经常强调:“我们这支剧团,是农民的剧团,农村是我们的舞台。让农民看上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这份责任,剧团的同志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四十多年,抛家舍业、四处漂泊四十多年。他们也同样为人子女,却不能床前尽孝;也同样为人父母,却难尽养育之责。但他们无怨无悔。年近六旬的奎向阳,是团里的党支部书记,也是一名老演员。他曾先后失去妻子和母亲两位亲人,两次却都恰逢他在外地演出。为了不耽误团里演出,他每次都匆忙赶回家,只和亲人见了最后一面,便又出人意料地站到舞台上了。面对台下的亲人和熟悉的观众,他每次都眼含热泪,深情地为观众演唱那首《说句心里话》,回应他的是台上台下久久不息的掌声。王秋明,是剧团的现任团长,国家一级演员,更是团里主力演员,每个剧目都有他的角色,每场演出都少不了他。当他的妻子在医院做剖腹产,最需要照顾与安慰的时候,他却在几百里外的戏台上。当他赶回家时,孩子已经过满月了。剧团里很多演员都有着类似的经历,他们把对亲人的爱都融入到了对我们党的文化事业和对评剧艺术的不懈追求中。剧团送戏下乡,主要在秋、冬两季,每年的正月初一、初二,正值万家团圆、共度佳节之际,演员们却要整装待发了,直至清明节前后才能返回。枫叶初红,剧团又要出发,直到腊月二十七八,才能回来与家人相聚不过三四天。这样生活四十多年来循环往复,从未间断。为了不给群众增加负担,剧团下乡演出,全部自带行李,自备炊具。废弃老房、厂房、舞台、露天等,随处可住。隆冬季节,气温经常在零下十几度,由于没有取暖设施,晚上大家都要铺上厚厚的稻草才能入睡。早晨洗漱的脸盆、毛巾、牙缸都要冻在一起,化妆的油彩也会冻成冰疙瘩。而为了保证演出质量,演员们仍要穿着单薄的服装认认真真地演戏,台上老生的长冉、双鬓、眉眼往往会结出浓浓的白霜。发高烧、闹嗓子,前台演戏、后台打针是家常便饭。每场演出结束,农民观众都报以热烈的掌声,这其中不仅饱含着对演员们精彩演技的充分肯定,更饱含着对这种艰苦奋斗、精益求精工作精神的高度赞许。送戏下乡,不仅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传播了先进文化,同时也激发了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涌现出许多业余文艺“尖子”,剧团的同志们就利用演出间隙来辅导群众,几十年来,共辅导农村业余文艺团队100多个,文艺“尖子”1000多人次,壮大了广大农村的文艺队伍,使农村基层文化活动更加丰富了,生活娱乐方式更加健康了,一个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也已悄然形成。

二、为确保剧团生存,再苦再难也要坚持。四十多年的艰苦生活与团结奋斗,不仅磨练了他们的意志,也使他们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汇聚成了一种力量,燃烧着每个人的激情,也催生着每个人心中的梦想,并形成了同心同德、不畏艰难、永往直前的强大合力,支撑着这支团队度过了那段最艰难的日子。改革开放初期,文化市场空前繁荣,但戏曲等传统艺术受文化趋同形势影响,观众急剧减少。对于长期面向基层的评剧院三团来说,他们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能否继续坚持为基层服务,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由于演出市场不断缩水,剧团在经济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他们只能发极少的生活费,但他们毫无怨言。作为剧团,知名度和影响力就是发展潜力,为了展示剧团实力,提高剧团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他们千方百计的克服了资金短缺等严重困难,连续组织参加了第五届至第八届中国评剧艺术节,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其中自创剧目《巾帼长城》、《山村日月明》在2006年和2008年第五届、第六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上,以绝对优势成为获奖最大、反响最为强烈的新创剧目。《咱们村里的新鲜事儿》在2010年第七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上,包揽了整个艺术节一、二、三等奖。《非常妈妈》在2012年的第八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上以绝对优势获得优秀剧目奖(一等奖)、优秀表演奖(个人)、表演奖(个人),包揽了此次艺术节的全部奖项。为稳定演出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为求得剧团发展,再苦再难也要创精品。新是发展的灵魂,创新是前进的动力。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为确保剧团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要有特色鲜明的文艺精品,才能赢得观众,抢占市场。为了避免“老戏老演,老演老戏”,他们一方面积极寻找新的演出市场,增加演出场次,增加剧团收入;另一方面,剧团全体人员只拿60%的工资,把省下的资金全部用于戏剧创作、编排,打造出一大批“让农民群众看了开心地笑、动情地哭、使劲地拍巴掌的戏

天津评剧院三团成立天津评剧院三团成立
曲节目”。如《桃花》、《鱼塘梦》、《市长下乡》、《泃河湾》、《干群同心》、《放线》、《上梁下梁》、《代表的一家》、《同心圆梦》、《生死相依》、《山村日月明》、《咱们村的新鲜事儿》、《非常妈妈》等等。其中:《咱们村的新鲜事儿》在2010年的第七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上获大奖之后,又被文化部选为庆祝建党90周年展演优秀剧目;《非常妈妈》在第八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上以绝对优势获得优秀剧目奖,被中宣部、文化部选定为庆祝“十八大”胜利召开展演剧目,并在中国评剧大剧院演出,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因扎根农村,服务农民,业绩突出,天津评剧院三团曾先后荣获市级“九五”、“十五”立功先进集体称号,并多次被天津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模范集体”。2003年、2008年和2013年,又分别被中宣部、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另有20多人先后受到市、县表彰。中央电视台、天津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外文版)、光明日报、天津日报、文汇报等多家新闻媒体曾对剧团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上海市东方弘韵少儿艺术团    下一篇 斋藤飞鸟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