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社
- 中文名
- 张书社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常山战鼓”的主要继承人
- 主要成就
- 精通“常山战鼓”技艺和套路
目录
张书社出生在一个战鼓世家,他的爷爷有一手好鼓艺,小时候,他的父亲经常带着他看爷爷敲鼓,指点各种鼓法。耳濡目染,张书社很小就对“常山战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0岁时便开始学习鼓艺。
靠着一股韧劲,张书社和乡亲们一直坚持了下来。成年后,张书社经过不断学习、实践,掌握了不同的鼓法,同时汲取了众多鼓法、槌法的营养,并加以演变、创新、编成了一套较系统的“常山战鼓”鼓法。
作为“常山战鼓”的主要继承人,张书社将传承和发展“常山战鼓”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为此他多方奔走,向更多的人宣传和展示“常山战鼓”。有耕耘就有收获,1990年6月,张书社接到要他带队参加亚运会开幕式表演的通知。
在张书社的努力下,曲牌的创新、表演形式的丰富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常山战鼓”又焕发出勃勃生机。可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深入,男性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增多,学习战鼓的热情和人数大大降低,“常山战鼓”面临后继无人的危险。针对这一情况,张书社不仅手把手把鼓艺全部地传给自己的儿子,还大胆打破“常山战鼓”“传男不传女”的祖训,吸纳妇女学习战鼓、加入鼓队,使得村里以往只能远远地看、偷偷地练的妇女也能正大光明地学习战鼓、表演战鼓。现在的“常山战鼓”队80%的队员都是女性,她们以巾帼不让须眉的飒爽英姿,把“常山战鼓”敲向了全国各地。几十年来,在张书社的带领下,“常山战鼓”取得了骄人的成绩:1992年天津南开杯民间艺术邀请赛金奖、参加1999年澳门回归庆典仪式表演、2001年中华鼓舞大赛银奖、2004年省会鼓王争霸赛金鼓王,第七界燕赵群星奖一等奖、2008年参加北京迎奥运圣火天安门表演和西柏坡火炬传递活动……
随着“常山战鼓”进一步的发展,张书社逐步认识到“常山战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一门特有的艺术,只有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上才能焕发她夺目的光彩、才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为此60多岁的他把主要精力转向了战鼓的传承上,走进学校、部队普及战鼓。
为了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演出,2007年,他来到了正定弘文中学教授战鼓,又一次把常山战鼓敲到了北京。随后,他先后到河北科技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艺术学院等单位和地方传授战鼓技艺,学员达到1万余人,其中在正定县教授的学员有6000多人,他所在的南牛乡16个村就有鼓队20个。
张书社耐心细致地讲授“常山战鼓”的起源、曲牌和理论,并认真传授敲鼓技法,同时还联合各类媒体为“常山战鼓”留下了大量的文字和影像资料,为“常山战鼓”的传承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使常山战鼓得到更好的传承,他还教授了一支年龄只有十几岁的儿童战鼓队,使得这门古老的艺术后继有人。
张书社还自费置办鼓、钹及服装等演出道具300套,带领本村鼓乐爱好者参加各种庆典活动。由于参加的活动大都是公益性质,每年的收入有限。尽管如此,张书社坚信“常山战鼓”必将作为河北乃至中国的一个文化品牌走向全世界。
几十年来,在张书社的带领下“常山战鼓”取得了骄人的成绩:1989年参加石家庄市首届迎春鼓赛获得一等奖、1992年天津南开杯民间艺术邀请赛金奖、1999年澳门回归庆典仪式、2001年中华鼓舞大赛银奖、2004年省会鼓王争霸赛金鼓王,第七界燕赵群星奖一等奖、2008年参加北京迎奥运圣火天安门表演和西柏坡火炬传递活动。
随着“常山战鼓”进一步的发展,张书社逐步认识到“常山战鼓”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一门特有的艺术,只有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上才能焕发她夺目的光彩,才能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为此年近60的张书社把晚年的主要精力转向了战鼓的资料整理和传承上,他先后到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研究生班、河北科技大学、正定弘文中学向青年学子们讲授“常山战鼓”的起源,曲牌和理论,并传授敲鼓技法,同时还联合各类媒体为“常山战鼓”留下了大量的文字和影相资料,为“常山战鼓”的传承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2008年奥运会到来之即,他还以三国常胜将军赵子龙传下来的豪迈之气,带领他的弘文青年战鼓队入选奥运迎宾仪仗队进京演出,向世界人民展示了“常山战鼓”的魅力。
刀光剑影已暗淡,鼓角铮鸣也远去。战鼓声中,沙场重现。如今,当年只在村落之中口口相授,密不外传的传统艺术,已经走出了乡村,走向了省会,走向了全国,张书社还坚信“常山战鼓”还必将作为一个文化品牌走向全世界。他将朝着这一目标继续奋斗!
2018年5月,确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