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客中月

在残月与新月的交替之中,江南来客已见过数次月圆,客中之月与居家之月好像并没有什么不同,依然是不停地从上弦到圆满。因此,虽羁于旅,却好像并不惨淡,也没有太过浓重的愁怨,似乎还因为月光的皎洁,使旅途带有某种冷清的诗意。

目录

客从江南来,来时月上弦。悠悠行旅中,三见清光圆。

晓随残月行,夕与新月宿。谁谓月无情,千里远相逐。

朝发渭水桥,暮入长安陌。不知今夜月,又作谁家客?

译文

客人你从江南来,来的时候还是月初(上弦是月初)。漫漫旅途中,三次碰到了月圆(时间长的意思)。早上陪伴着残月(月末)出发,晚上又伴随着新月(月初)露宿。(这句讲的是旅途行路艰辛,早起晚睡,月初到月末)谁说月亮是无情的,她不是千里一直远远地追随吗?早上从渭水的桥边出发,晚上到了长安小道上。(指的是行速迅疾)不知道今夜的月亮,又在一直陪伴着哪家的客人?

点评鉴赏

“晓随残月行,夕与新月宿。谁谓月无情,千里远相逐。”在朝朝暮暮的行止中,唯一可供安慰的只有高不可攀的明月,三句一连三个“月”字,字面的密集凸显出感情的缺憾。在表层的静谧之下,应该是害怕一触即发的彻骨寂寞所以点到为止吧。

无法排遣的寂寞却是不得不排遣的,于是只好用“谁谓月无情,千里远相逐”聊以释怀。不远千里伴客前来的明月也许忠诚,但这冷冷无心的专一又能提供多久的支撑呢?所以,当行人到达目的地长安之后,他几乎是如释重负地作别了这旅途中唯一的伙伴,并发出深知痛痒却带有局外人庆幸般的感叹:“不知今夜月,又作谁家客。”

王建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月亮始终遵循自己阴晴圆缺的逻辑,而人却愿意一厢情愿地比附自己的感情和忧伤。月照人,人看月,究竟谁是谁的客呢?

作品影响

白居易主张文学要为时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几乎对所有文人来讲,这都是不可达到的要求,包括他自己。本篇便写出了与君臣国家无甚关联的“私情”。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照镜    下一篇 河上龙灯胜会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