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微距摄影

微距摄影是摄影活动中比较大的一类,可以说,绝大多数从事摄影活动的人士或多或少都接触过微距摄影。 微距摄影并不神秘,但是一些摄影爱好者对这类摄影方式有种不可捉摸的感觉,主要是从事了普通摄影之后,以为微距摄影是一种另类的方式,实际上微距摄影是普通摄影的延伸,它的工作机理与普通摄影是一样的,都要遵守光学的基本规律。
中文名
微距摄影
外文名
macrophotography
内容
拍摄1∶1或更大影像比的摄影
意义
在较近距离以大倍率进行的拍摄
特点
得到比原实物大的影像

目录

微距摄影微距摄影

1.按照被摄体比例放大到5倍左右;

2.一般情况下使用不大于f16的光圈;

3.使用浅景深是必不可少的;

4.建议装上近摄镜;

5.在自然环境中风的影响很大,注意消除其对拍摄的影响;

6.稳定的三脚架是必须的;

7.多云但明亮的天气尤其适合微距摄影

常用方式

微距摄影是区别于常规摄影的一种特殊的摄影方法,微距摄影是在近距离拍摄有关物体,

并可以得到比原实物大的影像,放大倍率是1以上。常见的方式有:

1.使用微距镜头

2.使用倒接方式

3.使用对接方式

4.使用接写环

5.使用

微距摄影微距摄影
相机系统

其实相机牌子的选择并不太重要,因为现时差不多每一个大相机牌子都有生产不同焦距的微距镜头及其它配件。反而相机类别则较重要。

一般而言,135单镜反光机是相当适合拍摄微距提材。

而rangefinder(连动测距)类型相机由于视差问题以致viewfinder(取景器)并不能反映镜头所摄的影像(即取景误差),常见的镜头亦不能作近距离拍摄,因而并不适合。至于较大片幅如120机,由于片幅较大,即使所用镜头能摄得与135机同样放大率,其所摄进画面的面积亦较大,先天有不足的地方。举例如用135机拍摄1∶1的对象,你便会将一个24mmX36mm的景物填满整格菲林。相反如你用120机6x6片幅的话,你便只能用56mmX56mm的景物填满菲林,放大相片时便"好像"是放大率不足了。

虽然135单镜机有先天上拍摄微距的优点,但假如你并不需要拍摄很细小的对象,其它片幅相机亦无不可。始终摄影并无单一准则。例如现时很多的便摄机都有一个近摄模式,如拍摄较大的对象如大型花朵都是没有问题的。

至于现时已相当流行的数码相机,由于CCD感应器的面积较小以及所用镜头的真正焦距较短(有的甚至仅为数个mm),所以很容易提供微距功能。

脚架

由于微距拍摄是用上了较高放大率,故有将手震“放大”的效果。加上微距拍摄时的“失光”问题,故脚架在拍微距相片时亦相当重要。现时市面上有很多不同牌子的脚架可供选择,但我们建议不应在此环器材上太吝啬,毕竟一枝优质脚架是可以用上很多年的。建议选购时要考虑下列各点:

脚架扎实程度,包括各关节的结实度及长期使用的耐用性。

重量,由于微距拍摄很多时要远赴郊外地区,这点十分重要。

折合时的长度,脚架收起时如果不太长,是可以收到背包中,对户外拍摄相当方便。

全开时的高度。脚架完全伸展时太矮,对某此拍摄环境是很不方便甚至难以拍摄的。但个人经验认为拍摄微距并不需要很高的脚架,大约有1.3-1.4米便已足够。但若脚架有其它用途时就要详细想清楚个人拍摄习惯。

脚架三枝脚都开了时最低拍摄高度。要注意的是虽然有很多脚架都有低角度设计,但低角度设计要配合短中轴使用,否则低角度时脚架中轴会顶到地面,未必真的能降低拍摄高度。不过低角度亦有其用途,就是在崎岖的拍摄环境中提供更有弹性的脚架角度。

现时亦有小部份脚架有专为微距的设计,但此种设计很多时都会增加脚架重量。在一得一失的情况下,还是建议先多作拍摄再了解自己个人的需要以免浪费。

在微距拍摄中,云台的选择比脚架更重要。在多种设计中,个人认为自由云台(Ballhead)会比较方便。但即使是上千元的云台,在微距时仍会有锁紧后轻微移位的情况,廉价脚架头问题就更严重。在选购时,可以多参考其它影友建议。

摄影豆袋

摄影豆袋是摄影专业人士近几年在微距摄影场合普遍使用的工具,可以作为脚架的替代和补充。摄影豆袋是用布缝制的小袋子,内填充黄豆或类似颗粒物,由于袋子的形状可随意改变,因此作为固定相机的自由云平台,起到稳定作用。在许多场合,由于条件的限制,脚架无法使用,只能采用摄影豆袋代替:

1)微距拍摄时,距离拍摄物太近,无法放置脚架,只能使用体积较小的摄影豆袋作为稳定平台,或者是支点;

2)拍摄地形狭窄、高低不平,无法放置脚架,只能以石头、树干、栏杆等作为支点,以摄影豆袋充当相机坐垫。

3)在登山的场合,脚架太重,不便于携带,而豆袋重量轻,携带更方便。

市场上的摄影豆袋分为传统豆袋和轻质摄影豆袋,传统豆袋采用黄豆填充,颗粒较大,不利于形状调整,重量在1、2公斤,而轻质摄影豆袋采用高分子泡沫颗粒填充,形状调整方便,重量在200克左右,便于携带,建议影友优先考虑。

微距镜头微距镜头
镜头及镜头配件

1)微距镜头

微距摄影镜是指无需安装近摄镜、近摄接圈或近摄轨道皮腔等近摄附件就能用来微距或近距摄影的专用摄影镜头。

理所当然,微距镜头是最佳选择。市面上微距镜头的选择并不算少,基本上各相机制造商都会有标准(50-60mm),中距(约90-105mm),及长距(180,200等)可供选择,较全面的制造商亦有为伸缩皮腔(bellow)而设计的专用镜头。加上大型独立镜头制造商亦有提供。由于微距镜头的用家一般较为严格,而制造商亦相当重视微距镜头,故各款微距镜头的质素都不会太差。不同镜头的分别当然是有,由于微距镜头并不便宜,大家可参详其它影友的意见再花钱购买。

微距摄影镜头是以专门拍摄微小被摄物或翻拍小画面图片为目的的摄影镜头,这种镜头的分辨率相当高,畸变像差极小,且反差较高,色彩还原佳。微距摄影镜头在近摄时具有很不错的解像力,可在整个调焦范围内保持成像质量不发生太大的变化。

一般的摄影镜头主要用于拍摄通常摄距内的景物,它不能直接用来近摄。利用一般摄影镜头近摄,是需要在镜头上加装近摄镜、近摄接圈或近摄皮腔等近摄附件后方能进行,但一般摄影

镜头加装了近摄镜、近摄接圈或近摄皮腔等近摄附件就处于“近摄”状态,就无法迅速从“近摄”状态回到普通摄影状态,就是说,用一般摄影镜头加装近摄附件的办法,难以交替进行近距摄影和普通摄影。而微距摄影镜头则不同,它的近摄不依赖别的近摄附件,全部近摄操作都在镜头自身上进行,它可在近摄至无限远之间连续调焦从而能从近摄状态迅速调速至普通摄影状态,这为摄影者交替进行近距摄影和普通摄影提供了方便。

微距摄影镜头一般有两种结构。一种微距摄影镜头采用内置伸缩镜筒的结构,另一种采用变换镜头内光学镜片组前后位置的结构。前者在普通摄影时,摄影者只要旋围镜头调焦环就能进行正常的调焦,如果想近摄,只要把已旋围至近调焦处的调焦环继续旋转,就能把镜头的整个光学系统随同内置的镜筒同步前移,从而使像距增大,达到近摄的目的。

如要在户外拍摄自然生态,建议应选中距甚至长距镜头。原因是当微距拍摄时,镜头距离主体往往是相当接近,小昆虫容易被吓走之外,影花草时脚架及身体亦很易踫倒主体或其旁边的东西。较长焦距的镜头能将相机拉远一些,故拍摄较为容易。(例如用50mm镜头影1∶1放大时,镜头距离主体只有数吋远,户外拍摄时的难度可想而知。)当拍摄一些较为敏感的昆虫时,就有可能连中距镜头亦很难拍摄,这环境下长焦镜就有优点。可惜是,长焦微距镜往往非常昂贵(近万元级),而且浮动镜片设计亦令很多长焦微距镜于微距时的有效焦距降低,而令对焦距离变得较短,购买时候要留意。要求不高或预算有限时,其实增距镜亦是一个方法。

市面上亦有

微距摄影微距摄影

一、学会控制光线的方向和质量

对于阳光下拍摄时光线的处理上我个人觉得首先是要避免过于刺眼的直射光线,我们应该尝试正确选取从逆光方向接近目标,这样做一方面是可以避免人的阴影对我们要拍摄的对象所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合理补光,逆光角度下的拍摄常常是可以降低顺光下的大反差效果,得到我们想要的光影效果,这样也可以解决强烈的阳光直射下带来的高光溢出问题,以及光线过硬导致拍摄的照片色彩过于干涩的问题。

二、恰当的突出细节特征

为了能够,保留更多的细节,使得画面中噪点的数目能够减少,微距拍摄之前期我们需要向右曝光。当然,向右曝光这个也是有个限度的。对于普通拍摄来说的话也就是+1/3--2/3ev,主要关键在于控制高光部分不溢出为准。对黄色及红色另当别论。那是相机的缺陷,其次需要合理的相机iso,因为过高的ISO带来的后果就是画面上过于粗糙,噪点太多,不利于被拍摄物体细节表现,何况拍片的时候不是为了测试相机,挑战iso限度。

三、学会正确选择焦平面

焦平面是微距拍摄初学必须经历的一个练习过程。微距摄影和普通的摄影相比较也是不同的,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微距拍摄的时候大多数都是在近距离,拍摄的物体成像较大,清晰范围本来就小,所以能够在拍摄的时候抓取到很多被拍摄物体的细节。

用你最大的努力去聚焦

拍摄微距照片,诀窍就是聚焦要精确;因为微距照片的清晰焦点范围很小,只有1英寸的很少一部分。例如,拍摄花朵上蜜蜂的微距影像,必须确保蜜蜂精确聚焦清晰;假设从镜头到蜜蜂的距离变化了哪怕不到1厘米,都会失去清晰焦点。因此,在拍摄奇妙的微距照片过程中,聚焦是极折磨人的。

一般自动对焦在微距的用途相当有限。因为当你用自动对焦对好以后,再构图时你已经移动了相机,而对焦亦已经不同。当然最先进的多点对焦相机闪可以解决此问题。

正确的对焦方法是先在镜头上设定大约的放大率,接近主题,构图,再对焦。

紧记的是:先粗略对焦,再构图,再精确对焦。因为若你用自动对焦或对焦指示或裂像对焦而将主题放在画面中央先对焦,当你移动相机时,对焦位已经不同。即使你能保持相机/镜头与主题的距离(极难做到),由于三角关系,在非中央的主题的在中央的主题对焦点仍是不同的!

由于拍摄微距景物手震的影响比一般情况明显得多,除了上下左右的震动被"放大"了外,亦会影响前后对焦;但另一方面由于要得到大景深而要收细光圈;所以如是拍摄静物,脚架是最佳的固定相机方式。

如要拍摄昆虫等会动的东西,其难度相应较高。小心使用的话,脚架仍是可行。但若要使用手持,则需注意当时所用的快门,及拍多些菲林以增加成功机会。当然,高速菲林可以帮助提高快门速度。

在户外拍摄,即使用上脚架仍要注意风的问题。很多拍摄主题都很容易被风吹动,这时除了等以外亦可用对象挡风。从前有些影友会带备黑卡雨伞等以作此用途。

使用你能承担得起的最好的镜头

摄影说到底只不过是物体在胶片上成像而已,静态情况下,在光路上对成像起决定因素的就是镜头的素质。一只好的镜头可以在单位面积内表现更多的细节,边缘成像质量与中心相差很小,并且没有明显的色散。微距镜头是拍摄微距的最佳选择,各个品牌的微距镜头都毫无例外地拥有非常高的成像质量。如果对像场是否平直有特殊要求的话,微距镜头更是唯一的选择。

必须指出的是,对于成像来说,镜头无疑是重要的,论坛中很多朋友也热衷于讨论各种镜头的成像差异,但真正把手中镜头发挥出极至的并不在多数。比较不同镜头的素质、甚至要用某款镜头挑战其它,起码要把自己的镜头用好才是。做个简单的算术(也许过于简单了,用不着深究),假如镜头A的实际质量是5,B的实际质量是4,A的使用者发挥了70%的像质,而B的使用者更加细心,发挥了95%,最终的结果还是B取胜了。所以这种比较不能真正说明问题。打这个比方是想说明∶其实我们很多朋友手中的镜头已经足够好了,只是在技术上提高的余地还很大,花更大的耐心研究一下技术恐怕比更新器材更容易获得成功。

使用稳定的三脚架

微距摄影一般都需要比较慢的速度。以我们熟悉的阳光16法则为例,该法则适用于晴朗天气下无穷远合焦的情况。对于微距摄影来说,当镜头合焦在比较近的距离时,光线在镜头延伸筒内有一定的损失,所以这个法则要修正为“阳光11法则”。也就是说∶在晴朗的阳光下,在拍摄充分照明的近物时,对应于f11的光圈,速度应为1/ISO。对于100度的胶片来说,上述情况下,应该使用1/125的速度。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为了获得均匀、细致的照片,拍摄微距应该尽量避免强烈的阳光直射,拍摄的时间大多为清晨和傍晚,多云的天气是最佳选择。比较讲究的摄影师,如果必须在高角度的太阳光下进行拍摄,则有意使用柔光板、遮光伞等设备进行遮挡。何况很多情况下,为了获得更高的放大倍率及特殊效果,还会使用一些额外的微距附件,比如延伸筒、增距镜或者琥珀镜、偏振镜等等。这时实现正常曝光需要的速度就大大降低,根据我的经验,这个速度通常在1/30-4”之间。如果你偏爱使用低感光度的胶片,就要面临更大的挑战。不知道在座的有几位有信心以1/8”手持获得高质量的微距片子,反正我不行。所以,三脚架对于微距摄影来说绝对是必须的。在拍摄了一段时间的微距以后,基本上是没有三脚架就不按快门的。

理论上讲,三脚架越重越好。对于拍摄微距来说,我们必须在重量和便携性上做一个妥协。所以你能抗得动的最重的三脚架是对于你来说最好的选择。如果三脚架本身的重量还不够稳固,在使用的时候还可以附加一些额外的重物,比如石块、摄影包等等。不过必须保证这些附件不能随便晃动,否则只能适得其反。顺便提一下,选择微距用的三脚架,除了重量以外,三脚架能否很方便地降低到地面高度是另一个重要的指标,因为很多情况下,主体的位置是贴近地面高度的。而且重心低的三脚架可以有效减少晃动。

使用三脚架时,尽量不要升高中柱,最好也不伸出最细的腿节,并且一定要确认所有的可活动部位都已完全锁死,任何松动的部位都会把振动放大。选择放置三脚架的位置时也应尽量选择坚固并有一定摩擦力的平面。大家可能都有体会,在家里光滑的瓷砖地面上,用手向下按压三脚架的云台,几乎所有三脚架都会有一定的滑动。如果在野外必须架在松软的土地上时,应该事先把各条腿都压实,尽量戳到底,有脚钉的最好使用脚钉。使用各种云台或者球头时,应该尽量保证相机、镜头的重心在三脚架的中心线上,这样机身上的振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三脚架吸收掉。

使用细颗粒、形变好的轻质摄影豆袋

微距摄影要求不能有轻微的抖动,在无法使用三脚架的场合,有必要使用摄影豆袋代替。建议使用颗粒细、形变较好的轻质豆袋。拍摄前,将相机放置在摄影豆袋之上,然后将相机调整都最好的拍摄位置。

使用快门线和反光镜锁

按动快门的瞬间动作会使机身产生一定的位移。虽然通过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地减少其影响,但是很难根除,特别是三脚架不够稳定的时候更要小心。如果一定要手动触发快门的话,最好通过某种动作使身体与三脚架、相机形成一个整体。比如∶左手向下压住云台,肘部向内侧夹紧,右手抓紧机身手柄,食指匀速按动快门并且尽量保证用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下的。

反光镜升起时的振动过程大约会持续1/15秒,所以反光镜锁的适用范围大约在1/30-1/2秒之间。我个人拍摄微距的时候总是尽量使用MLU功能的,即使速度不在上述敏感范围内。对于长焦镜头来说(看到过有人说135mm以上),MLU功能是很有帮助的。

不知道有没有人曾经测试过电子快门线和机械快门线的区别,反正我比较偏向于使用电子线,因为总觉得机械动作会产生位移,不过没有足够的证据,也许只是心里安慰而已。

如果机身没有反光镜锁或者快门线功能,可以使用自拍。部分机身在自拍时有反光镜预升的功能,实际效果与反光镜锁相似。使用自拍时不要把自拍时间定得太短,保证相机振动完全停止下来以后快门才会开启,一般4——5秒应该足够了。

使用颗粒细腻的反转片

反转片几乎是职业自然摄影师的唯一选择,其色彩绚丽,质感细腻,拥有负片无法比拟的优势。第一次用反转片的朋友,总会“从凳子上掉下来”。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陈伯海    下一篇 资产错配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