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泽
- 名字
- 敏泽
- 出生日期
- 1927年
- 逝世日期
- 2004年
- 职业
- 文艺理论家、美学家、评论家
- 毕业院校
- 北平铁道学院
- 主要成就
- 中国图书一等奖
目录
主要社会兼职有:
曾获中国图书一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第一届
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逾半个世纪里,敏泽在学术园地里勇于探索、辛勤耕耘,以自己的勤学敏思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当代中国文学、美学研究贡献了许多原创性的学术论著,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和美学研究领域的一位重要开拓者和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见证人之一。他学养深厚,学术个性鲜明,研究范围涉及到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国美学史、文学和美学基本原理、当代文学评论以及文化理论与批评等诸多领域,以一系列充满敏锐之思、创新之论的著述,为推动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美学学科的建设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两卷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1992年吉林教育出版社出修订的三卷本
中国美学思想史(三卷),齐鲁书社1987年7月;修订本,湖南教育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再版
李贽,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4月
文学价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
中国文学思想史(上、下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
形象·意象·情感,河北教育出版社1987年4月
主体性·创新·艺术规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3月
文化,审美,艺术(论文三辑),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学海钩沉
名人书趣
朱光潜反动美学思想的源与流,哲学,1956年4期
叶燮及其《原诗》,文学评论,1978年4期
提高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研究水平,思想战线,1979年3期
沧浪诗话,《美学论丛》1979年第1期
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文学评论》1979年第3期
多尊重一些艺术本身的规律,《莲池》1979年3月
魏晋至唐关于艺术形象的认识——兼论佛教输入对于我国艺术理论的影响,《文学评论》1980年第1期
文艺要为政治服务,文艺研究,1980年1期
关键不在口号,文艺理论研究,1980年3期
论魏晋至唐关于艺术形象的认识——兼论佛学输入对于艺术形象理论的影响,文学评论,1980年1期
也谈诗的散文化问题,《诗刊》1980年第3期
关于古典文学中的现实主义理论,《文学遗产》1980年第3期
关于艺术特征问题,《新文学论丛》1980年第2期
忆雪峰,《北京文艺》1980年第4期
关于文学创作中的现实主义问题,《北京文艺》1980年第9期
唯乐不可以为何,《文汇月刊》1980年第7期
白居易的诗论,《上海学术月刊》1980年第2期
文,心学也,《文汇月刊》1980年第7期
《人到中年》的道德力量,《文汇月刊》1980年第4期
论人性、阶级性和文学,文艺理论研究,1981年1期
皎然的《诗式》和司空图的《诗品》,社会科学研究,1981年1期
鲁迅论艺术的特点和规律——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3期
干校六记,《读书》1981年第9期
《干校六记》读后,读书,1981年9期
讽刺艺术的杰作,《文汇月刊》1981年第2期
鲁迅论文学艺术的特点和规律,《甘肃师大学报》1981年第3期
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艺术杰作,《新文学论丛》1981年第1期
也谈诗与“我”,《诗刊》1981年第2期
关于继承和创新,《诗刊》1981年第3期
关于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塑造,《新港》1981年第7期
评李剑的反批评及其小说,《文汇月刊》1981年第11期
艺术创新问题,《文学评论》1981年第3期
刘熙载及其《艺概》,《古代文论研究》1981年第1期
人性、阶级性和文学,《文艺理论研究》1981年第1期
做一个清醒的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文艺理论研究,1982年4期
愤慨之余,《文汇月刊》1982年第6期
关于作家的审美理想,《光明日报》1982年7月
鲁迅对待民族传统文学的态度,《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1期
关于我国古代美学中的几个问题,《美学讲演集》1982年
我国古文论中的情感论,《读代文论研究》1982年第4期
关于艺术反映生活本质问题的思考,《文艺报》1982年9月
道德的追求及历史的道德变化,《光明日报》1982年2月
论桐城派,江淮论坛,1983年3期
对科学的科学的态度,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1期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江淮论坛》1983年第1期
我们的喜悦——评《鲁班的子孙》,《文汇月刊》1983年第8期
关于民族形式问题,《光明日报》1983年5月5日
以耳代目析,《文汇月刊》1983年第10期
贵真与贵曲,《文汇月刊》1983年第6期
对科学的科学态度,《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1期
论“桐城派”,《江淮论坛》1983年第3期
古代文论中的“真”和艺术虚构,《光明日报》1983年5月28日
中国古典意象论,《文艺研究》1983年第4期
读《赤夜》,《新文学论丛》1983年第3期
坚持思想和文学中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光明日报》1983年11月12日
《绿化树》的启示,当代文坛,1984年9期
对待西方现代派问题的原则分歧,文艺研究,1984年1期
既是批判的,又是建设的,科学社会主义,1984年3期
改革颂议,《文汇报》1984年8月12日
说“乡愿”,《文汇月刊》1984年第7期
作家的职责,《当代文坛》1984年第1期
我的艰苦探索,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
革新与所谓“返租”,《文汇月刊》1984年第11期
关于当前的美学问题,《当代文艺思潮》1984年第1期
论思想和文学领域中的“异化”及抽象人性、人道主义的问题,《昆仑》1984年第1期
孔、孟的文学理论等二篇,《电大文科园地》1984年第3、4期
陆机的《文赋》,《电大文科园地》1984年第8期
《管锥编》研究序,《文汇月刊》1984年第3期
研究古代文论点滴谈,《文史知识》1985年第7期
关于典型化的艺术原则,《红旗》1985年第3期
关于象征及意识流手法,《电大文科园地》1985年第1期
“五四”文学与传统文学之联系,人文出版社1985年3月
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电大文科园地》1985年5、6期
试论“春秋笔法”对于后世文学理论的影响,《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3期
龚自珍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
钱谦益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
魏源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
我国古典美学中关于情感体验的思想,《昆仑》1986年第5期
“四不唯”说,《文汇报》1986年11月26日
治学琐谈,《古典文学知识》1986年第6期
也谈《文心雕龙》中之道,《古典文学研究丛刊》1986年第4期
《吕氏春秋》的美学思想,《文史知识》1986年第6期
百家争鸣与学风问题,《红旗》1986年第19期
论《论文学的主体性》——与刘再复同志商榷,《文论报》1986年6月21日
模仿说和表现说的中西比较,《外国美学研究》1986年5月
关于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批判继承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遗产的问题,《马列文论研究》1986年第5期
论雪峰文学理论的历史特色和贡献——为雪峰逝世十周年而作,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3期
文学主体性论纲(续),文艺理论与批评,1987年2期
论雪峰文学理论的历史特色和贡献,《四川师大学报》1987年第3期
文学主体性论纲,《文艺理论与批评》1987年第1、2期
思想解放与实事求实精神的统一,《求是》1988年第11期
中国戏曲序跋丛编序,《文艺理论与批评》1988年第4期
中国戏剧艺术研究的资料宝库——《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序,文艺理论与批评,1988年5期
科学美学的创建在于走综合之路,中国图书评论,1988年2期
“纯审美论”辨析,文艺理论与批评,1989年6期
关于传统美学批评的两种标准问题,文艺研究,1989年6期
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问题——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哲学研究,1989年4期
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问题,《哲学研究》1989年第4期
论所谓“五四”启蒙精神的“失落”和“回归”,《求是》1989年第18期
走出形而上学,《文论报》1989年6月15日
学术研究只能从最顽强的事实出发,《人民日报》1990年11月1日
在实践和斗争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人民日报》1990年2月20日
正确对待民族文化传统,《光明日报》1990年9月11日
创作与源泉,《光明日报》1990年5月20日
《文艺理论研究》创刊十周年学术笔谈(二),文艺理论研究,1990年4期
百花齐放 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光明日报》1990年8月19日
雪峰的贡献,《文艺报》1991年11月27日
论刘再复现象,《求是》1991年第4期
再论学习、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问题,《文学评论》1991年第4期
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光明日报》1991年10月13日
促进科学发展的需要,《哲学研究》1991年第2期
时代的强者 民族的脊梁,《文学评论》1992年第1期
《清诗流派史》序,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4期
向读者推荐十种文艺理论及美学研究的参考书,中国图书评论,1992年6期
时代的强音 民族的脊梁——读《沂蒙九章》,文学评论,1992年1期
读沂蒙九章,《求是》1992年1月15日
简论李贽的思想及其杰出的历史性贡献,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3期
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问题——论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综合创造,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2期
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体系及东方艺术之美,《文学遗产》1994年第3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文学价值论,《文学评论》1995年1期
文学价值论中的主体性原则,《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
读《三门峡市志》,《中国地方志》1999年第5期
诗之与史——《白门柳》三题,《文学评论》1999年第2期
综合创造论与我国文化与美学及文论的未来走向问题,《文艺研究》1999年第3期
钱锺书先生谈“意象”,《文学遗产》2000年2期
“全球化”与我国文化及文论的发展问题,《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年第6期
关于中国文学思想史问题,《三峡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文学的轰动与沉寂——访学者敏泽,《人民日报》 2002年08月29日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敏泽先生访谈录,《文艺研究》2003年第2期
荒诞性悲剧的震撼力量——读蔡子谔《沙飞传》有感,《河北学刊》2003年第5期
读《东方美学史》,《文学评论》2004年第4期
学理范式的构建,“E媒”文学的反思,《中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