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派盆景技艺
目录
苏派盆景造型技艺拥有许多独特之处:苏派盆景的树种多选乡土树种为主。其传统的造型形式有单干式、斜干式、双干式、卧干式、悬崖式、丛林式、露根式、枯干式等。苏州盆景造型技艺的重要技术核心是“粗扎细剪,剪扎并用”。“粗扎”是用棕丝或铝丝进行绑扎造型,有“全扎”及“半扎”。“细剪”是对修剪的要求要细致,可分为生长期及休眠期修剪。
苏派盆景造型技艺的主要素材是树木材料、盆钵、棕丝或铝丝等,主要工具为剪刀、木锯、棕丝或铝丝等。
近三十多年来苏州盆景最具影响力的盆景作品有虎踞龙盘(雀梅)、巍然侣四皓(柏树)、奇柯弄势(刺柏)、龙凤呈祥(刺柏)、一枝呈秀(榆树)等。
苏派盆景造型技艺发展至今,以树木为主要创作素材,通过艺术加工与精心培养,在盆钵之中创作出来源于自然的形象美而高于自然的意境美,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清秀古雅的艺术风格风靡世界,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实用价值及园艺价值。
苏派盆景造型技艺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有了一定的继承与发展,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诸多因素制约了苏派盆景的传承与弘扬。如创作周期长与当今社会快节奏不相适应,创作素材的稀缺以及传承困难、后继乏人等,使得苏派盆景在全国的地位岌岌可危。如果顺其自然,这一艺术奇葩将有可能失传。
苏派盆景技艺源远流长,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悠久历史。早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担任苏州刺史时,就写过一首歌咏水石盆景的诗歌:“烟萃三秋色,波涛万古痕。削成青玉片,截断碧云根。”宋代,苏派盆景渐趋成熟。盆景制作讲究审美情趣,追求“盆中有诗,盎内显画”的意境。元代,苏派盆景又出现了微型盆景。名重一时的高僧韫上人,其独创的“些子景”,即为微型盆景的滥觞。
明清时期,苏派盆景的发展空前繁荣,有关记载盆景的著作也争奇斗艳。明代著名造园家文震亨,是文徵明的曾孙,著有造园专著《长物志》。其书中卷三《花木》内专列《盆玩》一节,论述盆玩(盆景)的主题:“盆玩时尚以列几案者为第一。”文中提到了树桩的选材:“以天目松为第一。”对盆盎的品种和摆放的位置,以及座架的选择等,都有精辟的论述。清代,有关盆景的论述更多。诗人龚翔麟歌咏苏派盆景:“三尺宣州白狭盆,吴人偏不把,种兰荪。钗松拳石叠成村,茶烟里,浑似冷云昏,丘壑望中存。”雅石雅植配雅盆,此为盆景选材三要素。清代康熙年间,西湖花隐陈淏子撰《花镜》,其中《种盆取景法》提到当时的树桩盆景:“近日吴下出一种,仿倪云林树画意,用长大白石盆或紫砂宜兴盆,将最小柏、桧,或枫、榆、六月雪,或虎刺、黄杨、梅桩等,择取十余株。细察其体态参差高下,倚山靠石而栽之。或用昆山白石,或用广东英石,随意叠成山林佳景,置数盆于高轩书屋之前,诚雅人清供也。”
随着苏州商品经济的繁荣,明清时期,虎丘山塘一带的花市格外兴旺。其滥觞,得追溯朱勔子孙。《吴风录》记载:“而朱勔子孙居虎丘之麓,尚以种艺叠山为业。游于王公之门,俗呼花园子,其贫者岁时担花卖于吴城。”《虎丘志》记录了当时的两个盆景佳品。记盘松曰:“绳约其枝,盘结作虬龙状,久之遂若天成。”又记盘桧曰:“盘桧亦以人工盘结如松。每一本上,其枝屈曲作五六层胜。”苏派盆景的高超结扎技艺,由此可见一斑。
20世纪30年代,苏州又产生了一代盆景大师周瘦鹃。 1939年至1940年,周瘦鹃以古朴玲珑的自制盆景,参加在上海举办的“中西莳花会”,三次夺取总锦标赛冠军,为国争光名扬天下。上世纪40年代初,周瘦鹃发起成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盆景爱好者社团——含英社。他和其长子周铮合著的《盆栽趣味》,开我国近现代盆景专著先河。1958年,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以他为顾问,拍摄了我国第一部盆景科教片——《盆景》。当代,苏州又出现了朱子安、朱永源父子盆景专家。他们荣获的“中国盆景艺术大师”称号,是我国盆景界的最高荣誉称号。
鲜为人知的慕园盆景园,也值得一提。慕园位于苏州古城人民路和富仁坊的交界处。该园原为太平天国慕王谭绍光的王府,故称为慕园。 1962年,慕园经过修整后,改建为专类盆景园。这是我国最早的专类盆景园。园内培植和陈列各类苏派盆景精品,数量达千余盆。圆柏“秦汉遗韵”、榆树“龙湫”等均为其中的镇园之宝。慕园盆景园中还有一绝,为“昙花一现”,每到昙花绽放季节,盆景园就举办别具一格的“夜令赏昙”活动。1966年“文化大革命”掀起,盆景园因为宣扬“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而被迫关闭。1982年,在虎丘山东南麓,又建起了一座规模更大的盆景园,名“万景山庄”。传承悠久的历史文脉,苏派盆景更辉煌。
盆景是小众消费品。侍弄它们,要有经济实力和大量时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们离开大院平房住进高楼大厦,盆景的生存空间被一再压缩。
目前苏派盆景技艺的传承方式比较单一,传承人数也非常有限,如一位省级和二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都只有一位徒弟,而且也不稳定。因此,除了继续发挥专业盆景工作者科研、创新的作用,还要注意借助苏州旅游财经等专门职业院校的园艺专业进行培养。通过具有区域产业特色的政、校、行、企、民合作体制机制建设,通过相关专业、名师工作室以及代表性传承人的技艺传承,培养从事苏派盆景技艺的专门人才,真正实现苏派盆景的“传承”和生产性保护。
做强苏派盆景关键在“变”,表现形式要变,发展模式也要变。只要手法精到、制作细腻、富有诗情画意,就仍是苏派盆景。创新求变,更要求精。题材要不断注入新的内容;构成上,植物与点石间的构成秩序,盆景空间的巧借方式等都需不断创新;传统苏派盆景柔软舒展但较繁复的线条,在快节奏的今天,必须在清晰、简炼上也有所拓展,刚柔相济,才能更具表现力。
如今,业余盆景爱好群体的不断壮大,热爱盆景的企业家的大量收藏、创作,营建私家盆景园,都是维持并推动苏州盆景事业发展的基础和柱石。所以,要通过多方力量,通过建立奖励机制,开展苏州盆景各种层级的、有专业更有民间的评奖活动,营造苏派盆景发展氛围,推进苏派盆景技艺的发展。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