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始建于1956年,是专业从事病毒学基础研究及相关技术创新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同时拥有我国唯一一个p4(生物安全最高等级)生物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针对人口健康、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与公共安全的战略需求,依托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团簇平台,重点开展病毒学、农业与环境微生物学及新兴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据2016年1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设有5个研究中心,共设有34个研究学科组;共有在职职工266人,其中科研岗位189人;在读研究生253人,其中博士生124人,硕士生129人;拥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专业硕士点1个。
中文名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外文名
Wuhan Institute of Vir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成立时间
1956年
主管部门
中国科学院
属性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2002)
地址
武汉市武昌区小洪山中区44号

目录

1956年,中国科学院武汉微生物研究室设立。

病毒所病毒所

1961年11月,中国科学院武汉微生物研究室改名为中南微生物研究所。

1962年10月,中南微生物研究所改名为武汉微生物研究所。 

1966年,中国科学院的地方分院撤消后归属湖北省领导。

1970年,改名为湖北微生物研究所。 

1978年,科技大会前回归中国科学院,改名为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2002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序列。

2003年,进行一三五规划。

2004年11月,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立项建设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主管部门为国家教育部,依托单位为武汉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2012年1月,研究所中国病毒资源中心获得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批准,获得了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书、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6月,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郑店科研园区动物实验中心投入运行。 

2012年,成立武汉病毒所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由分析测试中心、BSL-3实验室、实验动物中心、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网络信息中心组成。 

2014年,开展大科学中心率先行动计划。 

2015年1月,中国首个生物安全防护等级最高的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即武汉P4实验室)建成。12月,被评为湖北省文明单位。 

2018年1月,p4实验室通过国家验收 

2016年7月,武汉病毒所举行病毒学与生物安全综合实验研究基地奠基仪式。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据2016年1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共有在职职工266人,其中科研岗位189人,拥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科研人员的比例达到81%。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跨世纪百千万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3人。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关武祥、杨荣阁、李朝阳、肖庚富、张波、陈绪林、陈新文、罗敏华、周宁一、胡志红、胡勤学、唐宏、龚鹏、崔杰、彭珂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王华林、胡志红、唐宏、王延轶、陈新文 

国家“跨世纪百千万工程”人选:王延轶  、唐宏 等

科研部门

据2016年1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设有5个研究中心;与武汉大学共建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1个联合开放实验室,设有HIV初筛实验室等研究技术平台。同时,武汉病毒研究所还是湖北省暨武汉微生物学会和中国免疫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的挂靠单位。 

研究所研究中心:分子病毒学研究中心、分析微生物学与纳米生物学研究中心、微生物菌毒种资源与应用中心、病毒病理研究中心、新发传染病研究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联合开放实验室:中-荷-法无脊椎动物病毒学联合开放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农业环境微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病毒疾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设施资源

设备仪器

据2016年1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直接管理仪器有:200千伏冷冻透射电子显微镜、100千伏透射电子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双碟片活细胞荧光共聚焦显微镜、活体(小动物)成像系统、超高分辨率荧光显微系统、分选流式细胞仪、生物分子相互作用仪、分析型超高速离心机、双光子超分辨点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数字切片扫描分析系统、超速冷冻离心机、荧光定量PCR仪等。 

研究所委托管理仪器有蛋白质单晶衍射仪、洗板机、声波微量移液系统、脉冲场电泳仪、去卷积倒置荧光显微镜、全自动倒置荧光显微镜、膜片钳显微操作仪、高内涵细胞分析仪、倒置荧光显微镜、正置荧光微分干涉显微镜、微生物鉴定仪、全自动微生物生长曲线分析仪、生化分析仪、流式细胞仪(个人型)、病毒计数仪、高压均质机、高速落地冷冻离心机、落地式离心机、全自动压盖冷冻干燥机、药物筛选样品处理工作站、蛋白质纯化系统、结晶机器人、多功能酶标仪、酶联斑点检测仪、光栅式多标记微孔板分析仪、多标记分析仪、高通量快速基因分析系统、核酸浓度分析仪、荧光定量PCR仪、荧光定量PCR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停流圆二光色谱仪、超微量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化学发光凝胶成像系统、化学发光成像系统等。 

馆藏资源

据2016年1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中国病毒资源与信息中心拥有亚洲最大的病毒保藏库,保藏有各类病毒1300余株。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科学数字图书馆自购全文数据库有ScienceDirect、Cell Press、ASM、Elsevier回溯、Nature+NSJ、Science Online、Wiley-Blacwell、F1000 Prime等;国科图提供数据库有ISI Web of Knowledge、Ei Engineering Village、ISI 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DII)、CSA、SpringerLink、Nature回溯、PNAS 、ProQuest、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Bentham Science、Taylor & Francis、NRC Research Press、CNKI数据库、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Encyclopedia Britannica、维普 、方正年鉴工具书、American Society of Neuroradiology、Myilibrary图书、PubMed、HighWire Press、DOAJ等。 

据2016年1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拥有的中国病毒资源基础数据库有:病毒性病原调查基础数据库、病毒编目数据库、病毒敏感细胞数据库、病毒遗传资源数据库、野生动物病原宿主组织数据库、动物疫病病原综合应用数据库、自然疫原性病毒综合应用数据库、昆虫病毒综合应用数据库、流感综合应用数据库、肝炎综合应用数据库、病毒性病原历史疫情数据库、高通量病原检测数据库、病毒性病原本底数据库、病毒性病原遗传资源数据库等。 

据2016年1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拥有的重要病毒性病原检测数据库有:病毒核酸检测分析数据库、病毒血清学检测分析数据库、病毒细胞培养技术标准(SOP)数据库、特异病毒快速检测诊断数据库、基于Solexa的随机高通量测序检测数据库等。 

据2016年1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和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主办的人口健康与医药创新基地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网络研究中心拥有病毒资源数据库、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病原数据库、病原遗传资源数据库、野生动物病原宿主组织数据库、病毒敏感细胞库、病毒编目数据库、病毒核酸检测数据库、病毒免疫学检测数据库、流感病毒综合应用数据库、肝炎病毒综合应用数据库、昆虫病毒综合应用数据库、自然疫源性病毒综合应用数据库、人畜共患病毒综合应用数据库等数据库资源。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2008年,研究所共有在研项目236项,其中国家“973”项目14项,国家“863”项目13项,科技支撑计划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5项,国际合作项目15项;共发表SCI学术论文85篇(其中Top 15%以上28篇),比2007年增加60.4%。

据2016年1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共有科技成果230项,获奖成果92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3项、中国科学院奖24项、省部委级奖37项);申请专利145件,获得得授权专利83项。

部分获奖项目

获奖项目获奖名称获奖时间
防止天然气管道微生物腐蚀的研究中国科学院三等奖1978-3-11
纤维素酶及其应用研究中国科学院三等奖1978-3-8
苏云金杆菌天门变种7216菌研究湖北省一等奖1979-3-1
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中国科学院二等奖1981-3-1
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农垦部一等奖1981-3-2
AU—110型微量气动超速离心机中国科学院一等奖1983-5-10
AU—110型微量气动超速离心机国家科学技术部二等奖1985-3-1
草鱼出血病病原──鱼呼肠孤病毒的分离和鉴定农牧渔业部二等奖1985-3-4
京津地区大气微生物背景值调查中国科学院一等奖1985-3-5
棉虫种群动态及综合防治的研究中国科学院一等奖1986-3-2
兔瘟病的研究湖南省三等奖1987-3-4
棉虫种群动态及综合防治的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等奖1988-3-1
耐高温酿酒酵母的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等奖1989-3-1
Bs-10杀蚊乳剂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等奖1989-3-3
C3-41杀蚊乳剂的研制与应用中国科学院二等奖1990-3-1
苏云金芽孢菌制剂效价检测标准化技术农业部二等奖1990-3-2
四川省柑桔主要病毒类病害及其检测技术研究四川省二等奖1991-3-1
微生物在工业污染源治理中的应用研究中国科学院二等奖1991-3-3
草鱼出血病防治技术研究农业部一等奖1991-3-5
草鱼出血病防治技术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等奖1993-3-1
中国苏云金杆菌杀虫剂的商品生产质量标准及应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等奖1995-3-1
中国苏云金杆菌杀虫剂的商品生产质量标准及应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等奖1996-3-1
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乳悬剂)湖北省一等奖1998-3-1
干扰素栓——奥平湖北省二等奖1999-3-1
杆状病毒的分子生物学与分子进化研究湖北省二等奖2001-3-1
寄生蜂传递病毒防治害虫新技术湖北省二等奖2002-3-2
对虾病毒研究湖北省二等奖2003-3-1
苏云金芽孢杆菌新亚种、新基因和特异活性菌株的发现教育部二等奖2004-3-3
虾类白斑症病毒病及其检测诊断技术研究教育部二等奖2004-3-4
卵寄生蜂传递病毒防治害虫新技术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等奖2005-12-1
重要转基因生物的风险评价技术和环境安全性研究环境保护部一等奖2009
生物杀蚊幼剂的推广应用与抗性治理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奖三等奖2010
杆状病毒的功能基因组学及感染机理研究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1
微生物油脂加工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4
生物传感新原理研究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5
广谱高效昆虫杆状病毒杀虫剂的研制和应用
中科院科技发展二等
湖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2015 

学术期刊

中国病毒学中国病毒学

《中国病毒学》(《Virologica Sinica》),创刊于1986年,2007年出版语种变更为英文,由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和中国微生物学会共同主办,并自2008年起,通过德国施普林格出版社进行全球出版发行。为中国生物学医学核心期刊,且被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Journal Citation Report(JCR)、PubMed/Medline、Scopus、BIOSIS Previews、EMBASE、Chemical Abstracts Service、Biological Abstracts、Google Scholar,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等重要数据库摘引和收录。

《中国病毒学》栏目包括:研究论文、综述、短讯和观点等多种类型,定期反映病毒学及分支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内容涉及新病毒发现,病毒致病机理、病毒-宿主相互作用、疫苗开发、抗病毒药物和疗法、病毒相关生物技术等多个生物医学相关领域。

《中国病毒学》继2012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颁发的“优秀国际科技期刊”奖后,又于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获得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中心颁发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据2016年1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拥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专业硕士点1个;共设有34个研究学科组。 

博士后流动站:生物学

二级学科博士点: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二级学科硕士点: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免疫学

专业硕士点:生物工程 

教学建设

教学概况

据2016年1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拥有在读研究生253人,其中博士生124人,硕士生129人。 

奖助体系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生可申请的奖学金有: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中国科学院地奥奖学金、中国科学院保罗生物奖学金、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研究生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学生、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湖北省优秀博士硕士论文奖、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奖学金、中国科学院武汉教育基地优秀毕业生、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等级奖学金、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专项奖学金、教育部国家奖学金等。 

学制学位

硕博连读方式招收的研究生,包括硕士阶段在内修读年限一般为5年,最长修读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8年。研究所学术型研究生均按照硕博连读方式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不得进行硕博连读,但可以在毕业时作为应届硕士毕业生参加博士研究生的普通招考。

直博生从获得推荐免试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中遴选,直接录取为博士学位研究生,基本学制一般为5年,最长修读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8年。直博生一入学即为博士研究生学籍,第一年完成硕博连读所有学分,并通过博士资格认定考核后,即可开始博士论文研究。 

博士生基本学制一般为3年,最长修读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6年;通过硕博连读方式招收的博士生,包括硕士阶段在内修读年限一般为5年,最长修读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8年。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研究所所徽是由其英文名称中W、I、V的艺术图案构成,主色调为绿色,中间部分为紫色。

图案上方是1956为研究所的建立时间。 

精神文化

所风:求真务实、团结协作、勇于创新、追求卓越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刘力宾    下一篇 孙建平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