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土沃老花鼓

土沃老花鼓是山西晋城的传统民俗舞蹈。属于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起源于晋城沁水县土沃乡临近地区。作为一种传统的群众艺术表演形式,距今已有360多年历史,经历清代至民国的产生、形成期,建国初至“文革”前的成熟、兴盛期,“文革”期间的沉寂、消亡期,文革以后的复苏、抢救期。“土沃老花鼓”之所以称为老,有两个含义:一是土沃老花鼓在沁水流传历史悠久;二是独特的表演形式长达200多年,人们久看不厌,老戏新看,十分有趣。
中文名
土沃老花鼓
分类
舞蹈
地区
山西省

目录

“土沃老花鼓”是集打、唱、跳三个部分为一体的舞蹈表演形式,表演队伍由二十人到五十人均可,主要角色有老丑、小丑、花姑、老汉、老婆、腰鼓手、报马童、担鼓,主要表演步法是“曲曲步”,要求全脚擦地行进,身体左右拧转,如风摆杨柳,轻柔优美。

全场表演的队形分为“双龙出水”、“三盏灯”、“十二连勾”、“双龙摆尾”、“双插花”、“九道弯”、“荷花转”、“单闷葫芦”、“枣化形”、“双分头”等,最为精彩的是“四丑登场”。

“土沃老花鼓”的乐谱有两种,一种是舞蹈谱(走场锣鼓),分为走场谱和登场谱;一种是曲调谱(花鼓调)分为“老调”和“新调”两首曲目,歌词随时代自编。

土沃老花鼓自制的乐器、服饰和道具分为三种类型。打击类,主要有口噙鼓;服饰类,主要有串铃、丝麻胡嘴、蝴蝶帽圈、对襟袄等二十余种;道具类,主要有羽毛扇子、拂尘。另外还使用小堂鼓、腰鼓、大锣、小锣、小钹、小镲、小勾锣等乐器。腰装和化妆基本模仿戏曲的生、末、净、旦、丑名行当,从头到脚全身自己设计,自己加工制作,既有模仿性又具特色性。

发展现状

土沃老花鼓在十年文革动乱之后,在市、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发掘、抢救、传承、发展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由于受人们对传统民俗的日益淡化、后继无人,认识不到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实际意义等诸多原因,只是土沃老花鼓发展滞后,濒危状况很难改变。

“土沃老花鼓”在市、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发掘、抢救、传承、发展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由于人们漠视传统民俗文化,对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致使土沃老花鼓发展滞后,处于濒危状态。

保护状况

项目类别:传统舞蹈;

保护单位:沁水县文化馆;

保护级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项目;

分布区域: 沁水县土沃乡临近地区。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行政权    下一篇 司马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