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瑰艺术
目录
花瑰艺术历史悠久,源于宋代佛道兴盛。几百年来,海南人民各派宗亲迁琼,因从事宗教活动需要雕画,从而使雕画的方法繁多。澄迈七彩雕画既吸取各派所长又融合自己独创,不断地发展和充实自己,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技法,具有鲜明的海南本土特征,深得广大民众喜爱,早在宋代,澄迈县白石岭建有道观,美榔村建有佛教双石塔,老城建有佛教石塔。寺庙、石塔都要立佛像、神像,催生了七彩雕画,其神像相传是世居澄迈县军昌岭村的木雕艺人雕塑。明代澄迈民间兴起军坡节(游公节),把民间所信仰的各路神仙提出游行,供人祭祀,人神同悦。明代海南定安县进士王弘诲有记述“每当公节届期,即云集煈附,若三军奉主帅,曾无敢厥声者”。清代澄迈的斋场庙会活动更盛。据清《澄迈县志》记载,澄迈民间有关帝庙、城隍庙、雷王庙、天后庙、冼夫人庙、佛庵道观等100多座,庙会活动从年初至年终,几乎月月都有。清陈徽言《南越游记》云:“琼州土俗多淫祀,梵宇之外木俑、土偶、雕塑者不可胜计,其神名号亦夥。”海南民间多神化的信仰,祭祀活动的兴起,求神拜佛习俗的形成,加上当时为世人超度冤魂、祈求平安的风气,人们往往筹资大兴道场,神像、佛像、偶像的需求大大的增加,制作神像、佛像的花瑰老艺人穷尽自己手艺雕画神佛竹纸偶,供民众观赏评比,待七日七夜道场罢后,这些偶像就用火送上天。
在澄迈金江我们找到该项技艺的传承人徐日龙先生。他自小就跟着伯父学习花瑰雕刻技艺,已有四十多年经验的徐日龙在远近都颇有名气。他告诉我们,花瑰的雕刻多和神像、偶像结合,因而颇为讲究。请一尊花瑰神像往往还需要选日择树,看时辰砍树,择日择时动工,做好后用红纸蒙面出室,后再由道士揭开蒙纸开光点睛。他说:传统的七彩雕画在村里又被称为“刻花草”或者“木雕”,分为木雕偶、泥雕和竹纸偶。竹纸偶,多用于民间百姓作道坊。而泥雕主要用于寺院、道观、庙宇的佛像、神像,多用于供奉。
雕刻花瑰的材料也是有讲究的,除树质硬、不易龟裂、变形,各地也有所不同。据传承人徐日龙先生介绍,一般琼海人喜欢用菠萝格、海棠、黑墨,万宁喜欢用母生,屯昌用海棠,乐东用刻公格树,澄迈用包蜜、海棠,琼山地区用海棠、水香木,文昌用黄花梨等。以硬木作为原料,先雕后画,然后分别上底色、挤牵花线、填彩色、修整花边、开面点睛、抹光油、画金银(或打坯、磨光、描花边、着色、刷光油、镀金),最终成型。
在徐日龙传承人的家里,他小心翼翼的拿出几尊已经刻好的花瑰神像,有金江雷屋村请的白玉蟾雕刻和万宁东澳镇请的华光大帝、关公等。仔细观看花瑰神像,雕刻者顺着原料的天然形状刻画出奇妙的造型和人物,线条优美、造型庄重,上色之后的花瑰颜色浓丽,大块的色块冲击中又带着和谐,和细致的描边结合。
随着历史的发展,花瑰艺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雕刻不单只限木偶、泥塑、竹纸偶,还增加了平板浮雕等技法,题材推陈出新,从单一佛神而扩展为英雄人物,如百姓喜欢的关公、伏波将军,祖国大好形势、美丽河山、香港回归等都已纳入创作内容。
生动形象的花瑰作品,既承载着海南历史、宗教文化、民俗信仰等许多重要信息,又体现了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如今已成为观赏与品评的艺术珍品。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